中医所说之“胆”,指的是整个胆道系统,包括胆管和胆囊。中医认为,“胆者,中清之府”,以通降为顺。
胆病多为有形之邪,最为常见的就是胆石,包括胆囊结石、肝内外的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达6.5%,且这一比例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不断升高。70岁以上人群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达11.2%,而肝内外胆管结石占所有胆石症患者的38%。
对于胆石症的认知,《灵枢—经脉》中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等相关胆石症临床症状的描述。
胆石症的常见病因
中医认为,胆石症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入侵、虫积及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胆汁疏泄失常。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饮食和情志的失调以及不规律的作息习惯。
1、饮食不节
这里的饮食不节包括两个含义:饮食没有节律和饮食没有节制。
饮食没有节律简单来说就是不按时吃饭,尤其是在一线快节奏的城市里,不能按时进餐,几乎已成为各个行业常见的现象。大家都知道不吃早餐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实三餐不按时,都会导致胆汁疏泄不畅。
饥饱无度则伤脾,这里的脾是指我们的消化系统,五谷不按时,脾胃运化失司,脾胃气滞,从而导致肝胆失于疏泄,胆汁排泄失去节律,胆道淤滞从而胆汁煎熬为石。
从现代医学观察来看,胆道细菌感染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胆道系统内的细菌大部分为倡导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为主。
饮食没有节制就是指辛辣不忌,暴饮暴食。
广东本地饮食文化多以清淡为主,但随着外来饮食的融入,尤其以川湘两地饮食明显,原本湘渝之地亦为胆石症高发区域,与其饮食特点有密切关系。
广东地区为湿盛热重之地,饮食的辛辣多油加之湿热的气候,会导致湿热煎熬,中清之府浑浊,形成胆石。如若再嗜酒,酒乃湿热之最,饮食、饮酒加气候,三者合而为一,湿热郁蒸,肝气不舒,胆气不降,胆石滋生。
2、情志失调
现代生活尤其在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抑郁好怒是常见的情绪表达。长期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胆气不舒,湿气不泄,日久湿热煎熬,化为胆石。
3、作息不规律
《中藏经》中提及“起居无常则伤肝”。现代人因工作需求、社交应酬等原因,经常熬夜。中医认为肝胆是一整个系统,故有肝胆相照一说,而胆汁主要来源于肝脏的分泌,过度熬夜使肝脏受损,胆汁分泌排泄就会出现异常,最终还是肝胆的疏泄功能出现了异常,就容易出现胆道的结石。
综上,各种原因导致了肝胆系统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容易形成胆石。
胆石症的防治
著名中医胆石症专家朱培庭教授提出“胆病从肝治”的理论,因此预防胆石症要从肝脏入手。肝胆相照、肝胆同病,这个并不难理解,肝脏疏泄正常,开启胆汁排泄之上源,是预防胆石症的前提。
尤其在秋冬季节,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天属金,而肝胆属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肺金克肝木;肺金当秋而旺,可制约肝气;而冬季属水,水生木,冬季养护肝胆能够事半功倍。
全国名中医蔡炳勤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防治胆病,从肠计议”的理论。在《难经》中“胆”有 “青肠” 之谓,与大肠、小肠同名同类同气。吴鞠通的《医医病书》中说“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胆直接降泄入小肠,发挥其辅助消化作用。
腑气不通,胆汁不能循正常途径排泄、淤滞而发为胆石症。前文也说明绝大多数胆道感染的致病菌,来源于胃肠道。所以保持肠道通畅,避免肠道淤滞,对于胆石症的防治意义重大。
中医治病的最高要求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无论何种疾病,提前预防是非常重要的。预防胆结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良好的饮食习惯
清淡富有纤维的饮食,“青色入肝,肝性喜酸”,多吃一些新鲜蔬菜瓜果,比如菠菜、芥蓝、山楂、枸杞等都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的作用,尤其适用于秋冬干燥的季节特性。
另外,尤其要注意多饮水,配合多纤维的蔬菜瓜果,也能使得胃肠道蠕动加快,促进胃肠道排空,胆汁的排泄顺畅,减轻肝胆负担。
有胆石症的患者秋冬季饮食上尤其应避免过于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造成肝气不疏;避免胃肠道的刺激造成消化道不适症状。
2、规律的作息时间
作息规律,使得肝胆调节有度。“人卧则血归于肝”,保护肝胆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保证优质而充分的睡眠。
子午流注认为,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所以养生应顺应其规律。最晚的睡眠时间不要晚于“子初”(23时),这样就能够尽可能保证胆经和肝经气血的旺盛期进入睡眠,使得肝胆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与补充。
3、健康的心态
怒伤肝,惊伤胆。肝喜疏恶郁,尤其是秋冬季,天气比较干燥,很多人容易发生情绪不稳定的现象。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能使得肝气舒展,胆汁顺降。
4、适当锻炼身体
适当开展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打球、打太极拳等,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吐故纳新,强身健体,既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又可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的目的。
最后,如果已经有明确胆石症的患者最重要的是定期的检查复查,平时可以中药辨证调理,如果症状反复或病情变化,有手术指征的手术治疗。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所以胆石症非全为恶症,但影响非小,全身脏腑皆受其影响,胆石症应注重预防,而胆石症患者早发现、重复查、早治疗,切勿养石为患。■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作者:肝胆结石诊疗中心 仇成江,医学指导:蔡炳勤、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