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倾心血,桃李满园谢师恩。9月10日是我国第38个教师节,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
教师是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由于用嗓时间长、站立时间久、伏案工作累,许多教师患了咽喉炎、颈腰椎病和干眼症等职业病。值此节日之际,给我们尊敬的老师们说一声: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此外,针对教师高发职业病,介绍一些养生小方法,为老师们的健康支招。快快转给你身边的老师们吧。
喉咙嘶哑
由于职业原因,老师们长时间、高分贝地用嗓导致咽喉器官受损,常有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李红梅为各位教师推荐了三款中药茶饮方。
罗麦利咽茶
【适用症状】咽干、咽痒。
【做法】可取适量罗汉果半个、麦冬15克、玄参15克、太子参15克、薄荷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冲泡10-15分钟饮用。
【功效】生津利咽,缓解口鼻干燥。
甘桔开音茶
【适用症状】咽喉伴有声哑、失音。
【做法】应取适量生甘草6克、桔梗10克、木蝴蝶6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杭白菊10克,一起煎煮20-25分钟饮用。
【功效】开宣肺气,畅快咽喉。
金蒲解毒茶
【适用症状】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口渴、声音嘶哑。
【做法】取适量金银花20克、蒲公英20克、生甘草6克、木蝴蝶6克、咸竹蜂4只、金果榄4个、狗肝菜50克、胖大海1枚,一起煎煮20-25分钟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服用注意:润喉利咽类代茶饮,其服用方法有其特别之处,饮用时应慢慢湿润于咽部,再缓缓咽下,多次反复,以利于药物在咽部充分发挥药效。
护咽注意事项
1、科学用嗓,修正讲话的方式,胸式呼吸改为腹式呼吸,不要用嗓过度。
2、注意让嗓子休息,讲课中,注意声量,切勿太大声或急切地说话;课间休息时让声带也休息一下,女教师在月经期、妊娠期要注意声带休息。
3、要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和湿润。
4、改善生活习惯,常用温开水、薄荷口含片润喉,以刺激唾液分泌,润滑喉咙;戒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巧克力等甜分高的食物不宜过多食用。可以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5、喉部不适要及时就医。
胃脘不适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慢性胃炎的患病率相当高。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针灸推拿科主治中医师陈波燕介绍,有资料报告,教师的胃病患病率为15-25%,这与教师平时精神紧张有密切的关系。
胃痛,为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
中医五行中木克土,肝属木,脾属土,当脾气虚弱,或肝气郁滞,则会出现肝木乘脾土的病理情况。肝主疏泄,则表现为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调畅情志等,当情志不畅则肝郁失疏泄,肝郁气滞则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可以出现胃胀胃痛、胃纳欠佳、反酸欲呕等症状。
陈波燕指出,繁重的工作和长期的精神紧张容易造成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从而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粘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下降等消化不良症状,更为诱发胃病提供了必要条件。烧心、恶心、乏力、胃酸、胃胀等都是教师“行业胃病”的初期特征。
出现胃痛,老师除了服用胃药,还可以尝试按揉这些穴位来自我缓解:
中脘穴
定位:属于奇经八脉之任脉,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操作:左右手食指中指叠按或者拇指桡侧缘交替按揉中脘穴,亦可以从中脘穴至神阙穴,可以顺气降逆,消胀除滞,3-5分钟,局部酸胀为度。
内关穴
定位: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按摩方法:将右手3个手指头并拢,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的中间点就是内关穴,每天用拇指尖按压对侧的内关穴,每次按捏3-5分钟,可以让心中的苦闷之气、脾胃上逆之气从此离开。
期门穴
定位: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骨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功效:健脾疏肝,理气活血。足厥阴肝经上的募穴,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军之官”排忧解难。
操作:按摩时以手掌置于期门穴,沿肋间隙做前后搓动,以局部发红发热为度,按摩3~5分钟。
足三里穴
定位:属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操作:双手大拇指按揉足三里穴,每次3-5分钟,局部酸胀为度。
除了按揉以上穴位,还有以下贴士送给老师们:
1、按时吃饭。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多吃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比较好消化的东西。
2、畅情志。学会耐心地与学生沟通,确实生气了,学会先深吸一口气,再把语速语调放慢。
3、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选择健脾疏肝的中成药,如逍遥散等。
4、调饮食。容易发脾气的你,可以适当食用些疏肝理气,清肝火之品。如决明子、玫瑰花泡茶喝,吃肉时搭配些萝卜顺气健胃,清热消痰,莲藕健脾和胃,养心安神等。
5、适运动。可以选择平和的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体操,可以让人三焦气机舒畅,心神宁静。
6、避免熬夜。熬夜容易暗耗肾阴,导致阴虚火旺,从而导致肝火上亢,容易发脾气,故早睡可以让人心情平和,不容易发脾气,稳定情绪。
药膳:砂仁黄芪猪肚汤
材料:砂仁6克,黄芪20克,猪肚1个。
做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砂仁能行气和胃、醒脾、用于胃呆食滞。临床服用砂仁适量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强胃肠蠕动的作用。
颈椎病
老师白天要长时间的站立讲课,空闲之余要伏案备课,给颈椎带来很大的压力,时间长了就容易得颈椎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针灸推拿科副主任中医师陈武杰介绍,中医将颈椎病称为项痹。项痹是以头颈部疼痛,活动不利,甚至肩背疼痛,或肢体一侧或两侧麻木疼痛,或头晕目眩,或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甚至肌肉萎缩等为主症的病证。
针灸、推拿手法、针灸、中医中药等结合现代医学的颈椎牵引、颈椎固定、理疗及神经细胞活化剂、运动疗法等综合方法,都能有效治疗老师们的颈椎病。
在这里,主治中医师杨榕推荐了一个可以有效缓解早期颈部肌肉紧张引起的颈痛、头痛的穴位——风池穴。
定位: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简单来说,就是在颈部的后头骨下两侧,两条大筋之间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两手拇指分别放在颈部的风池穴上,其余四指轻抚头部,拇指由轻到重按压风池穴,20-30次。
随后用双手拿捏颈后的肌肉,可沿着风池穴向下一直拿捏到大椎穴(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20-30次。
不寐(失眠)
睡眠质量差、每天的睡眠时间少是很多老师的日常。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内三科(神经内科)医师齐维介绍:轻度的失眠,时间短,只需要适当的调养,就可以很快恢复正常。失眠时间长了,就会发展成慢性失眠,甚至顽固性失眠。
由此,齐维为老师们推荐了三个助眠建议。
1、最重要,是调神。
睡前做一些调神调息的放松有助于睡眠。取舒适体位,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可以戴耳机聆听一些放松训练的音频,闭目养神。
(1)预放松:开始前,可进行生活护理,清空二便,穿着舒适的服装,取舒适卧位,闭眼休息3分钟。
(2)呼吸放松:进行深吸气和缓呼气训练。缓慢用鼻子深吸气,使空气充满胸腔,稍加停顿,慢慢地用嘴巴呼气,肩膀、胸,直至膈肌等都感到轻松舒适,重复10次。
(3)渐进性肌肉放松:首先使肌肉逐渐紧张,保持5-7秒,然后放松紧张的肌肉10秒,感受肌肉的紧张和放松。肌肉放松训练从手开始,然后是上肢、头部和面部、颈部、肩部和背部、胸腹部、臀部、下肢和脚。肌群的每部分均进行收缩和放松,以实现全身放松。
(4)精神放松:闭上眼睛平躺,头、颈、肩、躯干、四肢完全放松,自然呼吸,想象一些愉悦的场景画面,静息休息。
2、安神香囊
可选用中药合欢花、五味子、小茴香、菊花、薄荷、石菖蒲、酸枣仁、佩兰、丁香、首乌藤来制作安神香囊。其中合欢花、酸枣仁、首乌藤解郁安神、养肝宁心,石菖蒲化痰开窍,丁香、佩兰、小茴香理气温中、芳香化湿,五味子收敛宁心,菊花、薄荷清利头目。
作用:疏肝解郁、安神助眠、芬芳除秽。
注意:孕妇、哮喘病、过敏体质慎用。
3、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在这里推荐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大家都比较熟悉,而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通过嘘(平肝气)、呵(补心气)、呼(培脾气)、呬(补肺气)、吹(补肾气)、嘻(理三焦)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健身气功结合放松训练对慢性失眠患者的干预效果好,有效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改善日间功能的恢复,对失眠患者伴有的焦虑、抑郁等不良精神状态有明显调整作用。
药膳:当归龙眼大枣汤
材料:当归10克,龙眼15克,大枣30克,瘦肉250克。
做法:以上材料放入水中,用炖盅隔水炖一个小时,即可饮用。
功效:有补血养心安神的作用,特别适合经常失眠、多梦的人群服用。心主血,经常熬夜、精神紧张的人,会就暗耗心血,血虚就会引起心慌、心跳、睡不好、多梦。除了当归可以补血外,龙眼干可补脾养血,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益中气,也有养血安神的功效。常口干舌燥、易上火、体质较燥热的人不建议饮用。
干眼症、缓解眼疲劳可常按揉以下几个穴位 教师职业用眼最频繁,不仅每天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还要适应现代多媒体教学需要,在业余时间频繁使用电脑。不少教师有时为了赶公开课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因此眼科疾患成为教师最常见的职业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里推荐几个护眼穴位给广大老师。 印堂穴 该穴位于两眉连线的中点。按摩此穴可以起到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宁心益智、疏风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按摩时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再顺时针、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攒竹穴 该穴位于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按摩此穴可迅速缓解眼睑跳动、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睛充血等症状。按摩时以拇指按压此穴,并顺时针、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鱼腰穴 该穴位于瞳孔直上,眉毛中间的位置。只需轻轻指压此穴20次,有镇静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丝竹空穴 该穴位于眉梢凹陷处。轻轻指压此穴就能够有效治疗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等症状。 太阳穴 鬓角前,眉梢后的最凹陷处就是太阳穴。按摩太阳穴不仅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同时还能有效的帮助注意力集中。按摩太阳穴时最好是用手掌,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逆时针转揉10~20次。 瞳子髎穴 该穴位于眼睛外侧一厘米处。指压此穴不仅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消除眼部疲劳,还可以有效地延缓眼睑皮肤下垂、去除眼角皱纹。 承泣穴 瞳孔直下,眼球与眼眶下缘之间就是承泣穴。此穴是治疗眼疾中非常重要的穴道之一。配合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近视、夜盲、老花、白内障等多种眼部疾病的效果非常明显。 四白穴 该穴又叫美容穴,于眼眶下方的凹陷处。按揉此穴时,手指不可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顺时针、逆时针揉动8圈,反复4~8次即可。此穴具有疏经活络、养眼明目的功效,按摩此穴可以缓解眼部疲劳、眼花、黑眼圈等症状。 睛明穴 该穴位于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明”有光明之意,所以按揉此穴具有降温除浊、清热明目、开窍醒神的功效。■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药报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