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闷热潮湿三伏天,祛湿茯苓不可少

发布日期:2022-08-19 14:29:14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一时滚着阵阵热浪,一时下起瓢泼大雨,最近闷热潮湿,这种天气最令人疲乏、胃口欠佳,特别对于脾胃虚弱或湿热体质的人更是倍感不适,这时可用茯苓煲汤。

  广东的主妇煲汤很喜欢加茯苓,有的是那种有棱有角的茯苓块,也有卷成一张小纸条的茯苓卷。茯苓的“知名度”很高,因为它不仅能化湿,还能健脾,符合日常的养生需要。

  其实,茯苓除了可以健脾利湿,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茯苓这味中药。

  茯苓

  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之药。

  茯苓也叫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抱根者名“伏神”。李时珍说:茯苓,《史记·龟策列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下有伏灵,上有免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免故名”。

  有句唐诗叫做“碧松之下茯苓多”,茯苓本是长在松根上的真菌菌核。古人认为,在松树被砍伐后,蓄积在松根里的清气无法上行,就像地面的泉眼被堵住了一样;不能上涌的“泉水”总要找个去处,于是便会向下凝结为茯苓。正因为来源于清气,茯苓虽然长在土里,但一点腥味也没有,反而味淡似清粥,故有“升清降浊”的作用。所谓“升清降浊”,是指茯苓能引人体水液中洁净的部分上供,同时促进污浊的“废水”排出。

  《本草纲目》中说:茯苓有赤、白二种,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虚赤者不佳。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犹色理无异也。

  图片

  ▲茯苓个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而且四季皆宜,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湿、风、温等诸疾均可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常用治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证。

  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含茯苓多糖、三萜类及麦角甾醇、卵磷酸、胆碱、组氨酸等多种营养成分。茯苓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实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图片

  ▲茯苓丁

  茯苓功效的各家之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

  《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药性论》:臣,忌米醋。能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赤者破结气。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走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忌醋及酸物。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祥,疗风眩、风虚,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图片

  《药类法象》:气平,味甘。能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

  《药性赋》:味甘淡,性平,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结而能通,心惊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汤液本草》:气平,味淡。味甘而淡,阳也,无毒。白者入手太阴经、足太阳经、少阳经。赤者入足太阴经、手太阳经、少阴经。《象》云: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真气,夭人寿。医云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心》云: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缓脾,生精导气。《珍》云:甘,纯阳。渗泄止渴。《本草》云: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消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洁古云: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言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止泻一,利小便二,开腠理三,除虚热四,生津液五也。又云: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其赤者,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茯苓、茯神与赤茯苓

  图片

  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为茯苓,又称白茯苓,其抱有松根者名茯神,皮内侧处淡红色部分称赤茯苓。传统认为,茯神与茯苓作用相似,但长于宁心安神,善治心神不安;赤茯苓功偏渗利湿热,以治小便短赤,或淋沥不畅。

  《本草经疏》言: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

  《药性论》又云:茯神君,味甘无毒。主惊痫,安神安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人虚而小肠不利,加而用之。

  《药性解》亦有云:白茯苓,味淡,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脾、小肠三经。主补脾气,利小便,止烦渴,定惊悸。赤者专主利水。抱根而生者名茯神,主补心安神,除惊悸,治健忘。

  《本草经集注》载: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

  图片

  图片

  图片

  云(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后经阴干、切制等步骤制成“茯苓块”或“茯苓片”。云南所产的茯苓,个圆或长圆,皮黑褐有细皱,肉白,铁实,质量最优,为道地药材,故称为云苓。

  图片

  图片

  图片

  土茯苓

  图片

  ▲土茯苓饮片

  值得注意的是,土茯苓与茯苓虽然名字差不多,但其实它们是不同的两样药材,其功能与作用也各不相同。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而没有健脾之功效。用于补虚健脾,渗湿利水还是用茯苓(云苓)比较好。

  图片

  图片

  图片

  茯苓健脾祛湿有良方

  茯苓除了常用于中药配伍之外,还可以作为食疗之用。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个茯苓的食疗常用方法。

  01茯苓薏米祛湿汤

  材料:排骨500克,干冬菇4个,薏苡仁20克,云苓20克,干淮山15克,党参10克,五指毛桃根20克。

  做法:排骨飞水,干冬菇与药材一起泡洗30分钟后,将所有材料一起放进锅,煮1小时。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本汤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功效。

  02参苓白术健脾汤

  材料: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南豆20克,莲子15克,白术、党参各10克,鸡脚8只,瘦肉200克,蜜枣3颗。

  做法:药材清洗后浸泡。鸡脚、瘦肉清洗后飞水。将药材及瘦肉、鸡脚放入炖锅内,加入冷水适量,大火煮开后,转小火再煮一个小时,起锅前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这款汤水清热健脾,味道清甜,具健脾化湿之功。

  03茯苓薏米粥

  材料:茯苓、薏苡仁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洗净后,共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至粥成。

  功效:本粥有健脾化湿理气之功。适用于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04茯苓薏米饼

  材料:茯苓、薏苡仁、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

  功效: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05茯苓包子

  材料:茯苓50克,精白面1000克,猪肉500克,生姜15克,胡椒粉5克,麻油10克,绍酒10克,食盐15克,酱油100克,大葱25克,骨头汤250克。

  做法:将茯苓去净灰渣,剥去残皮,用水润透,蒸软切片,然后加热煮汁,每次加水约400克,加热提取3次,每次约煮1小时,3次药汁合并,滤净,再浓缩至500克待用。用药汁合面,揉和成团,堆置发酵。将猪肉绞碎,与调料混合做馅。再用碱水揉面团,压成20个面皮,包入馅料,做成生坯,放入蒸笼内用旺火蒸15分钟即成。供早点食用。

  功效:安心养神,益智健脾,除湿化痰,利水消肿。治脾虚湿盛所致泄泻、水肿、惊悸失眠等症;对神经衰弱,贫血,结核病,咳嗽痰多,食少无力,皮肤粗糙等病均有补助治疗作用。

  图片

  06四神汤

  材料:鲜淮山80克(干淮山30克),茯苓30克,芡实30克,莲子30粒(可带芯),陈皮6克,猪骨300克(可供3至4人食用)。

  做法:1、把所有的备料洗净;2、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3、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功效:具有健脾、养颜、祛湿等功效。

  07茯苓牛骨汤

  原料:牛骨250克,茯苓50克,山药100克,姜块、葱段、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牛骨洗净劈开,将茯苓、山药洗净。锅置火上,加水适量,放入牛骨、茯苓、山药、姜块、葱段,煮40分钟,再加入盐、味精等调味即成。

  功效:补肾利尿。适用于慢性肾炎、下肢水肿、尿少食少等症。

  08茯苓鱼丸

  原料:鱼肉1000克(以海鱼为佳),茯苓粉50克,荸荠粉10克,盐、葱茸、姜末、黄酒各适量,笋片少许。

  做法:将鱼肉剁成茸放入碗中,加入茯苓粉、荸荠粉制成鱼丸。鱼丸放入砂锅中,加热,至定型后,再加盐和笋片,煮熟,调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利湿化痰,健脑增智。适用于体虚气短、倦怠乏力、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者。

  09茯苓香菇饭

  原料:茯苓10克,白米200克,香菇少许。

  做法:将茯苓泡软,捣成粉状,和香菇、白米一道蒸饭食用。

  功效:安神益智、补脾止泻。适宜心慌、眩晕、胃弱和神经衰弱者选用。

  10茯苓贝梨

  原料:茯苓15克,川贝母10克,梨1000克,蜂蜜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茯苓洗净,切成小方块;川贝母洗净;梨洗净,去蒂,切成丁。将茯苓、川贝母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煮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继续煮至梨熟,出锅即成。可吃梨、茯苓,喝汤。

  功效:清热润肺、生津止咳。常吃可亦可美容颜、抗衰老,使皮肤滑润细嫩。并富有弹性。

  11枸杞茯苓茶

  原料:茯苓10克,枸杞子5克,红茶5克。

  做法: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加入红茶,用开水冲泡即可,如茯苓、枸杞煮沸煎水,冲泡红茶效果更佳。每日2次,代茶饮用。

  功效: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新会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图鉴、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刘衡如 刘山永校注版 华夏出版社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