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生活中哪些行为会伤脾胃?

发布日期:2022-07-22 16:24:02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当下很多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胃化生气血濡养,一旦出现“脾虚”,人体的多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还会在体内形成内湿。

  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

  “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

  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此脾喜刚燥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图片

  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3、脾气与长夏相应

  脾主长夏(长夏指农历六月)。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

  长夏多暑湿,故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

  图片

  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胃主通降是指胃脏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秽自胃之下口,传人于小肠上口”(《医学入门·脏腑》)。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是由胃气通畅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所以,胃贵乎通降,以下行为顺。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胃气不降,不仅直接导致中焦不和,影响六腑的通降,甚至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图片

  2、喜润恶燥

  喜润恶燥是指胃喜于滋润而恶于燥烈的特性。

  胃禀燥之气化,方能受纳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赖水润湿济为常。所谓“恶燥”,恶其太过之谓。“喜润”,意为喜水之润。胃禀燥而恶燥,赖水以济燥。故曰:“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胃之受纳腐熟,不仅赖胃阳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维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为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阴每多受伤。

  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伤阴。

  图片

  脾与胃的联系

  脾与胃在五行皆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

  1、纳运相得

  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是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

  所以说:“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

  图片

  2、升降相因

  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所以说:“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所以说:“胃气主降”。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常生理状态。升为升清,降为降浊。所以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寓意草》)。

  3、燥湿相济

  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

  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

  由此可见,胃润与脾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

  图片

  为什么现代人容易脾虚

  1、思虑过重

  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脏腑的关系中:脾主思,过思则伤脾。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图片

  2、太过安逸

  《素问.痿论篇》说:“脾主⾝之肌⾁”,这是因为脾胃为⽓⾎⽣化之源,全⾝的肌⾁,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发达丰满,四肢同样也需要脾胃运化的⽔⾕精微等营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因此,脾⽓健运,则肌⾁、四肢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肌⾁壮实,四肢轻劲有⼒。若若脾失健运,运化功能障碍,肌⾁、四肢的营养缺乏,必然肌⾁瘦削,四肢软弱⽆⼒,甚则萎弱不⽤。

  相反,适当合理的运动不仅能使四肢和肌肉健壮,还能健运脾胃,增强脾胃功能。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的功能。

  3、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伤脾胃。中医尤其反对暴饮暴食,尤其是渴极而大饮,饿极而饱食。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明朝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都反应了这种观点。

  《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饮食自倍,胃肠乃伤……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意思是,饮食过量伤及肠胃,饮食不节制会导致肥胖,饮食油腻会出现腹泻。

  图片

  4、久坐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久坐伤肉”。“久坐伤肉”中的“伤肉”,伤的其实是脾。

  中医认为脾是主肌肉的。久坐,会使脾胃的消化、运转气血的能力下降。

  5、饱食即卧

  中医认为,“饱食即卧,喜生百病”。意思是食后即卧,饮食难消,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故反复强调“食讫踟蹰长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作为,为快也。”

  当然,饭后的运动应当掌握一定限度,食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但也不宜剧烈运动。宋朝陈直《寿亲养老新书》曰:“食饱不宜急行。”明朝龚廷贤《寿世保元》曰:“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

  脾虚,这里会有变化

  今天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判断是否脾虚的方法:看足三里。

  足三里是我们常用的一个健脾要穴,它就位于我们双腿外膝眼下三寸,即四指宽度,胫骨外一横指的地方。

  图片

  如果在这里摸到有凹陷,就可能预示脾虚。如果还伴有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症状,那脾虚就“八九不离十”了。

  图片

  脾虚怎么办?,试试这个动作

  众所周知,调理脾胃最重要的就是合理饮食,关于这点,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养脾胃的小动作。

  八段锦的第三式:调理脾胃臂单举

  图片

  中医认为,调养脾胃的关键,是要顺应各脏器气机的变化规律。通过脾胃升降有序的运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够的滋养。八段锦中记载的单举手臂这个动作,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对于调节脾胃很有用处。

  操作:

  1、站好,两腿膝盖稍微弯曲,两只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2、左手翻掌,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的旁边下按。

  3、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

  4、一次维持2秒即可,两手回到原来的状态,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5、一套完成后,换为右手来一遍,重复30次。

  图片

  注意事项:手臂上举时要缓缓吸气,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时要慢慢呼气,小腹微松。■

  图片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养生中国、中国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