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千百年来,古代医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药茶方,对人民的保健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药茶的源流
在盛唐时代,已有临床上使用药茶方的记载。著名医学家王焘等于公元752年所编巨著《外台秘要》,是书卷三十一载“代茶新饮方”,详细地记载制备药茶方法:“右十四味,并拣择,各各别擣,以马尾罗筛之,搅令匀调,重筛,务令相入,不令偏,并别取黄白楮皮白皮根相兼细切,煮取浓汁,和溲令硬软得所,更于臼中捣。别作一竹卷子,围阔二寸半,厚二分以下......捻成饼子,中心穿孔......挂之通风阴处妙。若须煮用,以炭火上炙令香熟,勿令焦,臼中捣末,任随时取足,煎以代茶”。并谓本方可“补腰脚,聪耳明目,坚肌长肉,缓筋骨,通腠理,患消中消渴尤验”。
宋代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中列有药茶方10多则。如:“葱豉茶,治伤寒头痛壮热”;“石楠芽茶,治风补暖“;“皂荚芽茶,治肠风”等。宋徽宗敕撰 《圣济总录》载:“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干姜(炮为末)二钱匕,好茶末一钱匕。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服之”。又“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煎生姜、甘草汤调下,不拘时,未通再服”。是书为药茶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
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介绍药膳菜肴94种,汤类35种,延寿食疗方29种,并有药茶的内容。如“玉磨茶,上等紫筍50斤筛筒净,苏门炒米50斤筛筒净,一同拌和匀入玉磨内磨之成茶”。“清茶,先用水滚过滤净下茶芽少时煎成”。并明确地指出:“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神清少睡”。论述可谓确切。著名老年学家邹铉续撰《寿亲养老新书》,收载有防治老年病的药茶,如“食治老人热风下血,明目益气,除邪治齿疼,利脏腑顺气,槐茶方,......每日煎如茶法,服之恒益,除风尤佳”。又“食治老人风冷痹,筋脉缓急,苍耳茶方。苍耳子2升,熟杵为末,每日煎服之代茶,常服,极治风热明目”。
明代朱橚等编《普济方》的“食治门·药茶”篇中,收载有葱豉茶等8方,并附有用川椒末治疗好食生茶方,韩懋著《韩氏医通》载“八仙茶”,采用粳米、黄粟米、黄豆、赤小豆、绿豆、细茶、芝麻、胡桃、南枣等制成,用作四、五十岁中寿之年的缓衰抗老之补益剂,具有代表性。孙一奎撰《赤水玄珠》,载药茶方,如:“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及头风热痛不可忍,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芽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颇有佳效。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谓:“茶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又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并附有药茶方,如“痰喘咳嗽,不能睡卧,好末茶一两,白僵蚕一两,为未,放碗内盖定,倾沸汤一小盏。临卧,再添汤点服”。
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内载汤类32种,粥类35种等,多为中老年保健而设。在《饮馔服食笺》卷中对茶品、采茶、藏茶、煎茶、试茶、茶具等均有详细叙述。在谈到花茶时说:“人有好以花拌茶者,此用平等细茶拌之,庶茶味不減,花香盈颊,终不脱俗,如橙茶莲花茶。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系,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清代,研究茶的著述颇丰。汪昂著《本草备要》谓:饮茶有解酒毒,油腻,烧灼之毒。多饮消脂,最能去油。”张璐著《本经逢原》载:“徽州松萝,专于化食”。黄宫绣著《本草求真》:“茶茗”大者为茗,小者为茶。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煿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
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是书载:“治目中赤脉,芽茶、白芷、附子各一钱,细辛、防风、羌活、荆芥、川芎各五分,加盐少许,清水煎服”。著名的 “天中茶”根据温病学家叶天士药茶方改订制成。费伯雄著《食鉴本草》,书中备录药茶方多种,如五合茶,“但凡觉受风寒,头疼鼻塞,身体困痛,即用生姜大块捣烂,连须葱白、红糖、胡桃捣碎,霍山茶,滚水冲一大碗热服,微汗即愈”。其它尚有川椒茶、槐茶、柏茶等。
在清代官廷中,药茶应用十分普遍。如清宫仙药茶,由乌龙茶、六安茶、泽泻等组成,对于减肥,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脂有一定作用。再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是书载有代茶饮方10多种,如“生津代茶饮〞水煎代茶,频频饮服,可以育阴润燥。用“加味午时茶〞治疗西太后食积气滞之症,颇有效验。从“午时茶”传入宫中也可见药茶使用之广。
为大家推荐几首养生保健的中药茶饮:
01 牛蒡子茶 出处:《食疗本草》 功用:散风消肿。 药物:牛蒡子200克。 制法:先拣去杂质,筛去泥屑,置锅内,用小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研成细末。 服法:每次10克,用沸开水冲泡,当茶饮。 ▲牛蒡子 选按:牛蒡子性味辛平,能疏散风热,清肺而利咽喉。据药理实验提示,牛蒡子水煎液对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稍有利尿作用,富含维生素A 类物质。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偏重,微恶风寒,咽红肿痛,咳嗽痰少,色黄粘稠,鼻塞头痛之热毒不太重者。 02 桑叶茶 出处:《食疗本草》 功用: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药物:炙桑叶500克。 制法:上药拣去杂质,搓碎,簸去梗,筛去泥屑。取净桑叶,加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叶100克,用炼熟蜂蜜20至25克)。 服法:每服10克,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桑叶 选按:桑叶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本草撮要》载:“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可供参考。 03 葱豉茶 出处:《太平圣惠方》 功用:辛温解表。 药物:葱白3根,淡豆豉15克,荆芥0.3克,薄荷3克,栀子4.5克,生石膏30克,紫笋茶末10克。 制法:将葱白去须,石膏捣碎,加水煎取药汁,去渣,下茶末。再煎 5分钟即可。 服法:每日1剂,分2次温服。 ▲葱白 选按:方中葱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配伍淡豆豉、荆芥,其效尤著。薄荷、石膏、栀子清热泄火。本方适用于外感风寒,高热头痛,肢节酸痛等症。 04平肝清热茶 出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清肝胆热。 药物:龙胆草、醋柴胡、川芎各1.8克,甘菊、细生地各3克。 制法:共为粗末。 服法:每日1剂,水煎代茶。 ▲柴胡 选按:龙胆草味苦性寒,据研究,有抗菌消炎作用。对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并有健胃降压和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配合柴胡、川芎、菊花,功效尤著。本方适用于肝炎、胆囊炎、急性眼结膜炎、慢性胃炎、早期高血压等。 05 莲花茶 出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功用:清心凉血,活血止血。 药物:莲花6克,绿茶3克。 制法:取7月间含苞未放的大花蕾或开放的花,阴干,和茶叶共为细末。 服法:每日1次,用白开水冲泡,代茶饮。 ▲莲花 选按:莲花,即荷花,每当盛暑季节,碧叶盖湖,红花映日,令人流连忘返。莲花性味甘凉,能清心凉血,《日华子本草》谓:莲花“镇心,益色驻颜”。适用于瘀血腹痛、呕血、吐血、月经过多、跌打损伤等。夏天也可用作清暑饮料。 06 消渴茶 出处:《外台秘要》 功用: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药物:麦门冬、玉竹各15克,黄芪、通草各100克,茯苓、干姜、葛根、桑白皮各50克,牛蒡根150克,干地黄、枸杞根、银花藤、薏苡仁各30克,菝葜24克。 制法:上药共研粗末,搅令匀调。另外取黄白楮皮白皮根切细,煮取浓汁,和入药粉,捻成饼子,每个15克,中心穿孔,暴晒干,挂之通风处。 服法:每次取1个,放炭火上炙令香熟,勿令焦,捣成碎末,煎以代茶。也可放少量食盐。 ▲麦冬 选按: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主要是肾阴虚和胃火炽盛的病症。方中地黄、葛根、枸杞根等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本方适用于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口干舌燥,小便多等。原书谓:患“消中消渴尤验”。 07 清热化湿茶 出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清热化湿。 药物:鲜芦根90克,竹茹4.5克,焦楂、炒谷芽各9克,橘红2.4克,霜桑叶6克。 制法:将鲜芦根切碎,上药共为粗末。 服法: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 ▲芦根 选按:宫中茶饮,祛邪而不伤正,本方清利头目,调和脾胃。脾胃健则湿可去,热不留则头目清,药味少而轻,符合茶饮原则。这种药茶剂型,既无煎剂荡涤攻逐难食之弊,又有治病疗疾之效,故能为西太后赏用。 08 桑根白皮茶 出处:《肘后方》 功用:利尿降压。 药物:桑根白皮30克。 制法:先把桑根白皮的一层表皮轻轻刮去,冲洗干净,切成短节,同时用砂壶盛水煮沸,随即投下桑白皮,煮3、5沸,即行离火,用盖盖紧,稍闷几分钟,即可斟在茶杯里服。 服法:随意饮之。 ▲桑白皮 选按:桑白皮性味甘寒,据药理研究有利尿作用,且有轻微而缓慢的降压作用。适用于身体肥胖,素有痰饮,血压偏高,尿量较少,时有浮肿者。 09 百药煎茶 出处:《本草蒙荃》 功用: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药物:五倍子500克,绿茶末30克,酵糟120克。 制法:将五倍子捣碎,研末过筛,加茶末,酵糟,同置容器中拌匀捣烂,摊平,切成约3厘米见方的小块,待发酵至表面长出白霜时取出,晒干,贮藏于干燥处。 服法:每次10克,白开水冲泡,代茶饮或泡汤含漱。 ▲五倍子 选按:百药煎性味酸甘平,《本草纲目》谓: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适用于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口疮牙疳等,也可以于盛暑季节作消暑止渴之用。 10 薄荷茶 出处:《太平圣惠方》 功用:辛凉解表。 药物:薄荷6克,党参9克,生石膏30克,麻黄3克,生姜4.5克。 制法:先将麻黄去根节。上药共研粗末,加水适量,煎取药汁,过滤去渣。 服法: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薄荷 选按:薄荷性味辛凉,香味浓郁。内服小量薄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间接传导至末梢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使肌体散热增加,故有发汗解热作用。本方适用于体虚或年老者感冒,发热头痛,咽红肿痛,咳嗽不爽等。 11 玄麦甘桔茶 出处:《疡医大全》 功用:润肺生津,止渴化痰。 药物:玄参、麦冬各4.5克,桔梗3克,生甘草1.5克。 制法:上药共为粗末,和匀过筛,制成1包。 服法:每次1包,用沸开水冲,代茶饮。 ▲玄参 选按:本方由清代顾世澄著 《疡医大全》卷21的汤剂方化裁而成。方中玄参、麦冬,清养润肺,桔梗化痰止咳,生甘草益气培中。适用于肺阴不足,喉痒干咳无痰,口渴咽干等。■ 【来源:本文摘录自《药茶与药露》,胡龙才编著,中医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