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盛夏时节炎热潮湿,食疗、艾灸、刮痧助养生

发布日期:2022-06-30 14:11:19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盛夏来临,天气日益闷热潮湿,该如何养生呢?

  

盛夏养生,选这两道食疗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避免多吃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吃瓜果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诱发皮肤疾患。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敛汗,多食咸味以补心。可多食鸭、冬瓜、西瓜、苦瓜、黄瓜、绿豆、扁豆、番茄、鲜藕等蔬菜水果, 不食或少食荤腥之物,例如肉类、洋葱、芥菜及炒豆、花生等,尤其忌食隔夜冷饭菜。可常吃解暑祛湿药粥,如绿豆粥、荷叶粥、苦瓜粥、菊花粥等。

  #

  01冬瓜薏米排骨汤

  #

  图片

  材料:薏米100g,冬瓜300g、排骨350g、老姜1小块、陈皮1片。

  做法:薏米提前浸泡3小时,冬瓜去瓤切块,排骨斩块,老姜切片,除冬瓜外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加水适量,大火煮开后续煮约45分钟,加入冬瓜续煮30分钟,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消暑、利水祛湿。

  注意事项:身体虚寒者可将冬瓜改为山药200g,有健脾除湿的作用。

  #

  02五花茶

  #

  图片

  材料:鸡蛋花10g,木棉花10g,扁豆花10g,菊花10g,茉莉花10g。

  做法:以上药材浸没2升水,武火煮开,文火煮10-15分钟。代茶饮。

  功效:解暑利湿。

  注意事项:虚寒体质需在医师指导下饮用。

  

刮痧、艾灸来帮忙

  图片

  刮痧

  夏至暑湿盛行,人不免心烦气躁,精神倦怠,睡眠也容易受到影响。这时候我们不妨尝试刮痧疗法,以达到清热祛湿,解暑除烦的功效。

  图片

  部位:双手厥阴心包经(曲泽穴-大陵穴),背部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方向(第1、2侧线)。

  频次:2周或1月1次。

  注意事项:局部有皮损、皮疹、孕妇、体质虚弱者不宜,妇女经期慎用。

  图片

  艾灸

  夏至阳气升发于外,人体内阳气相对不足,为保持体内阴阳协调状态,我们也可以艾灸经络穴位,来激发经络之气,帮助阳气的有序升发。

  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可以艾灸相关穴位来健脾祛湿,温养体内元气,通过脾胃的气机升降调节,周流全身。

  图片

  穴位: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肾俞等。

  频率:隔天艾灸1至2对穴位,每次10-15分钟,距离合适,温热为宜。

  注意事项:阴虚表现患者则应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还有这些中医传统疗法

  图片

  养生灸

  在神阙穴采用隔盐隔药灸的方法,无痛、刺激小、操作方便,具有温阳健脾、培元固本的功效。特别是针对脾胃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疾患如鼻炎等、亚健康状态调理效果显著。

  图片

  精灸

  采用小米粒大小的艾柱于穴位上燃烧,以此来治疗全身疾病的灸类技术,因其热力集中,透热迅速,刺激量大,一桩可达到普通发泡灸多桩之效,取其精而效验称为精灸,适用于痛证、胃肠病、鼻炎、哮喘、中风、眩晕、抑郁相关疾病。

  图片

  中药沐足

  图片

  暑热的天气,使用合适中药沐足,可以起到清热祛湿、舒筋活络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微汗排湿,舒畅气机的功效,减少暑湿的困扰。

  可用杏仁、薏苡仁、白豆蔻、法半夏、厚朴、滑石、竹叶、甘草各10g,通草5g,用水煎取药汁约3000ml,放温至40摄氏度左右,沐足时水量能浸没脚踝为宜,每次时间约20-30分钟,1周2次。

  注意:对以上药物过敏者禁用;局部有皮损、皮疹、孕妇及儿童不宜;糖尿病及神经病变患者慎用,避免烫伤。

  图片

  穴位贴敷

  图片

  采用药物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皮肤表面,以刺激经络、调整脏腑阴阳,从而发挥散寒除湿、温补阳气作用。节气贴敷遵循天人相应规律,能够起到调节正气,平衡阴阳的作用,特别是在夏季三伏天,穴位贴敷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可以针对呼吸道、消化病、关节病痛及亚健康体质的调理。

  日常起居还要注意这几件事:

  1.注意防晒,保持住所清爽干洁。

  2.晚睡早起,适当午休,适应昼长夜短的节气特点。但也要保证至少7小时的睡眠时常,尽量不晚于23点入睡,同时也要适当午休。

  3.调息静心,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

  4.外出适量活动,可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当出汗。外出活动尽量避免10-16点天气较为炎热的时段。■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传统疗法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