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冬春交替之际,宜护阴育阳

发布日期:2022-01-25 17:04:48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人的生活起居、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与周围环境、日时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年月、季节、日时的更替变迁,人体也相应地呈现不同的生理节律。

  《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读[shì])《素问直解》(1695年)对这句话做了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意思是,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一理论,在治病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彭康教授表示,现在正值冬春交替之际,养生宜护阴育阳。

  图片

  彭康教授介绍:冬属水,水性滋养、下行、寒冷、闭藏。风寒冰冽,草木凋零,阴盛阳衰,万物闭藏。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潜。皮肤汗腺收缩,气血流于体表减少而趋于内。人体新陈代谢变缓,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能量,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01

  去寒就温,勿伤其阳

  《内经》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避免受寒,保护阳气。又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其意就是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旨在阳气潜藏之时,勿使阳气外泄而伤阳。

  注意防寒保暖,维持室温相对稳定,穿着要适时,勿过寒暴热等。清·曹庭冻《老老恒言·晨兴》说:“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喧也。脊梁得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这就是现在的“太阳浴”。

  图片

  饮食以热治寒,首先应保证热能的供给。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冬季进补,吃狗、羊肉等温热之食,或服用温补的药物。尤其是慢性病而见阳虚之人。

  02

  冬季常见疾病的防治

  最常见的疾病是呼吸道疾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多数由感冒引发。

  冬季温差较大,人体血管容易受刺激,导致人体血压飙升,血管因寒痉挛,血流减慢,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脑梗塞、脑出血、心肌梗塞)发病增加;冬天食欲大增,不少人还会偏重于食用油腻的东西,不正确饮食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天气变冷,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病情;天气干燥,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红肿等皮炎症状;天冷吃火锅暖身,也可引发肛肠疾病;寒冷空气很容易伤到关节引发骨关节病等。

  图片

  因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保暖。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合理分配。

  03

  冬季常用的保健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是补阴的代表方,金匮肾气丸“阴中求阳”温补阳气,血塞通制剂(以三七为主要成分)活血化瘀通脉,银杏叶类制剂改善脑供血、复方丹参片(滴丸)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肌梗塞等。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酌情服用。■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指导:彭康 主任医师、教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