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病时痛苦异常,在古代被称为“白虎历节”,就像老虎咬人的关节一样,可谓疼痛难忍。《丹溪心法》:“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
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嘌呤代谢异常导致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并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01
中医辨证
关于“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设定了5个常见的痛风临床证候。
一、湿热蕴结证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炒苍术、川黄柏、川牛膝、薏苡仁、茵陈、虎杖、土茯苓、萆薢、秦皮、金钱草、车前草。
二、脾虚湿阻证
临床表现: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苍术、茯苓、砂仁、半夏、陈皮、薏苡仁、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甘草。
三、寒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桂枝乌头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四、痰瘀痹阻证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桂枝、牡丹皮、桃仁、炒白芥子、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
五、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舒经通络。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补骨脂、骨碎补、穿山龙、土茯苓、川萆薢、白芍。
02
痛风日常调理
● 适当运动
保持日常适当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能帮助关节保持灵活性、发挥正常功能。而且,活动量减少还会导致体重增加,加大关节压力。
● 关节保暖
关节部位冬季更要注意保暖。保持关节部位及邻近的肌肉和韧带暖和非常关键。痛风患者在晚上临睡前可以泡泡脚,泡脚水的水温应以自己感觉微烫最好,不宜过烫。
● 适度拉伸
适度的拉伸运动能使关节保持灵活,肌肉放松,提升身体的柔韧性,有效减少关节问题。一些室内拉伸运动,如太极、健身操等类似运动是不错的选择。
● 善用药膳
此外,痛风患者平时也可以选用一些药膳经常服用,来改善症状,预防发作。
土茯苓薏苡仁粥
材料:土茯苓、生薏苡仁各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土茯苓、薏苡仁洗净,加水适量,煮15分钟,再入粳米煮粥服。
功效:健脾祛湿,消肿止痛。适用于痛风急性发作,关节红肿疼痛者。
鲜竹叶白茅根饮
将鲜竹叶和白茅根沸水冲泡30分钟,代茶饮,有利尿作用。
荷叶茶
干荷叶泡茶饮用,有清热健脾利湿的作用。
● 穴位按摩
自我按摩以下穴位有补肾健脾的功效,对改善人体的代谢功能有一定益处。太溪穴 属足少阴肾经,乃肾经之原穴,有鼓舞肾气的作用,而肾的气化功能则是尿酸代谢的关键点之一。
气海穴 属任脉。为人体的“元气之海”,经常按摩有补气益肾之功。
涌泉穴 属足少阴肾经,乃肾经之首穴。经常按摩有激发肾气、疏通肾经、调和肾脏气血的作用;
命门穴 属督脉。经常按摩可以改善肾气不足,有固本培元的功效。
这些按摩疗法作为药物疗法的辅助,对改善人体的代谢状况有所帮助。
远离痛彻心扉的痛风,请管住嘴,迈开腿,少喝饮料和啤酒,多喝水,要少喝老火靓汤!■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自中国中医药报、风湿闰月说、悦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