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养生保健

夏至到、半夏生,十道养生汤水推荐

发布日期:2021-06-21 14:32:09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今年6月21日,迎来节气“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故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但同时夏至也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语说“夏至一阴生”,尽管天气炎热,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阴气开始萌生,夏天也过半了,有种草药也开始生长,就叫做半夏

  “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礼记》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耐阴的中药植物,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图片

  夏至之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气候炎热时导致人体出汗过多、容易上火。而且夏季雨水多,是湿热最重的季节。

  图片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特点;另一方面,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长”,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因此必须结合时令特点调整养生方式以保护阳气。

  夏至养生,这五件事少做

  1、过度贪凉

  开着空调、裹着棉被睡一整夜。室内外温差过大,全身毛孔闭合,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作“热中风”。长时间吹空调会使寒气凝滞在身体里,使身体的气血运行受阻,很容易出现感冒、头痛、鼻塞、面瘫等病症,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图片

  2、过度冷饮

  夏天冷饮吃太多不仅不解暑,反而会引发健康问题。夏日贪吃冰凉的食物,容易对胃造成刺激,引起脾胃虚弱、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还可造成肠胃性感冒。特别是脾胃虚弱者及老人、小孩更应注意。

  图片

  3、不爱开门窗

  长时间紧闭门窗使用空调,空气质量会变差。

  图片

  4、大汗淋漓洗冷水澡

  人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马上洗冷水澡,容易导致阳气暗损。

  图片

  5、吃隔夜菜

  夏天气温高,剩菜剩饭常温下放置容易产生变质,食用后易致腹痛、腹泻、呕吐等。

  图片

  夏至,清热解暑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最近煲什么汤呢?

  01 扁赤小豆节瓜汤

  图片

  材料:炒扁豆50g,赤小豆50g,节瓜1斤,田鸡4只或瘦肉4两,陈皮1角,细盐少许。

  做法:炒扁豆、赤小豆、陈皮分别清水洗净放入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加入已去皮切块的节瓜、劏洗干净的田鸡或瘦肉,改中火继续煲一个半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有健脾祛湿、清热解暑的作用。适用于夏日精神疲乏,手脚无力,食欲不振,小便不畅。但肾气虚、小便频密之人不宜多饮用。

  02 灯芯草薏米瘦肉汤

  图片

  材料:灯芯草6~8扎、薏米20g、蜜枣1粒、瘦肉300g(3~4人份)。

  做法:瘦肉洗净、切块、飞水,与所有材料放入瓦汤煲内,加水1500ml,武火煮15分钟后改文火煲约45分钟,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心降火、宁心安神、利尿祛湿。适合夏季心烦气躁、睡眠欠佳的人群。但此汤性偏寒凉且利尿,素体虚寒、津液不足者不宜。

  03 南芪雪梨玉屏风汤

  图片

  材料:南芪(五指毛桃)50克,防风、南杏、北杏各6克、淮山15克、白术8克、苏叶3克(中药店均有售),陈皮1/3个、蜜枣3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药材用煲汤袋包裹;蜜枣去核。一起与猪瘦肉、姜、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下瓦煲,武火滚沸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量。

  功效:甘润可口,有祛风益气、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04 海蜇马蹄汤

  图片

  材料:鲜海蜇500克、马蹄500克、猪排骨500克、生姜2~3片。

  做法:海蜇用清水反复洗净,切为丝状;马蹄削皮、洗净、切半;猪排骨洗净,斩为段状。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成。此量可供2~3人用,海蜇、排骨等可捞起拌入酱油和生油佐餐用。

  功效:清热生津、辅助治疗邪热伤胃、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肺热咳嗽。

  05 降火三豆汤

  图片

  材料:绿豆、红豆、黑豆各60克,陈皮1/4个。

  做法:各豆和陈皮浸泡、洗净,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武火滚沸后,改为文火滚约1个半小时,加入冰片糖为甜汤,或调入适量食盐为淡汤。可供3~4人用。

  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06 山楂桔子汤

  图片

  材料:山楂100克,桔子30克,水和冰糖适量。

  做法:将山楂洗净切片。放入开水锅中煮一会。随后把桔子剥开分瓣,也放进锅中。煮到山楂变软、汤变色时,加入冰糖。冰糖融化后便可关火,晾凉饮用。

  功效:消食健胃、活血化淤。

  07 百合银耳玉竹汤

  图片

  材料:银耳30克,百合30克,玉竹30克,猪腱肉250克,蜜枣3枚。

  做法:将猪腱肉切块,飞水去除肉腥味,银耳用清水浸透,切去硬实蒂部,切小朵。将全部材料放到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2小时,用盐调味,即可食用。(2~3人份)

  功效:宁心安神,美容养颜。

  08 乌梅冰糖汤

  图片

  材料:可用乌梅五枚,冰糖二两(4~5人量)。

  做法:加水适量,熬汤服用。

  功效:清暑生津。注意:若口淡不喜甜食者,冰糖可适当减量。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09 薏米赤小豆汤

  图片

  材料: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红枣5枚,白糖1匙。

  做法:前2味洗净进锅,加水2大碗,小火慢煮1小时后,加红枣、白糖,再煮30分钟,至豆烂离火,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健脾,利湿轻身。

  10 双西汤

  图片

  材料:西洋参10~15克、西瓜翠衣15克。(西瓜翠衣:西瓜皮青皮部分晒干制成)

  做法:煲汤饮用,可加入石斛、麦冬,增强养阴生津之力。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