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有不少以“风”来命名的穴位,如风池、风府、风门等,它们既是防风的穴位,也是容易漏风的位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孙德宣提醒,人体容易被风邪入侵的“风口”不仅于此,以下几个部位在乍暖还寒的春季同样要注意保暖。
风邪传变速度快
古籍记载“凡是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征的外邪”,都称之为风邪。中医认为,风邪善动,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属于阳邪。风邪伤人可使人的腠理(即皮肤毛孔)疏松而开张,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阳经和肌表。
孙德宣指出,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如风寒湿的三气而引起的“痹证”,其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无定处。因风邪发病迅速,传变比较快,可短时间内牵连其他部位或关节肌肉。
另外,风邪致病变换无常,发病迅速,如体表的风疹就有皮肤瘙痒、此起彼伏的特点。“正因为风邪善行、多变,损伤人体的多部位的抵抗力,从而引发抵抗力下降而易感其他病变,所以古代医家认为‘风为百病之始(长)’。”孙德宣说。
守好“风口”,抵挡风邪入侵
孙德宣提醒,由于风邪容易侵犯人体,加上其传变速度快,因此老人必须要守护好身上各处的“风口”,以抵挡风邪的入侵。
人体的颈部分布着众多“风口”,如耳垂后下方的翳风穴、枕骨下面两侧的风池穴,以及正对枕骨大孔的风府穴。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人如果迎面遇到风,耳垂正好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避免被迎面而来的风邪吹袭。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络、通窍醒神之功效。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风池穴的位置刚好如同项颈的一条护城河,保护着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上下摩擦风池穴能够祛风散寒,有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风府穴位于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此穴为“风之府”,同时也是治疗风证之主穴要穴。经常刺激按摩风府穴,可以起到开窍、熄风的作用。
防风方法
将双手搓热后,四指并拢,放于后颈部,左右交替自翳风穴经风池穴到风府穴来回按摩,直到后颈部发热。
中医认为背部是“督脉所过”之处,背部着凉易造成阳气受损。因此,老人要注意守护好背部这个“风口”,做好背部保暖。
防风方法
多穿一件背心就能很好地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老人在保护背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腰腹部位的保暖。
因“寒为阴邪”,寒多自下而起,加上人体下肢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此要注意下身的保暖。部分老人喜欢在家中光着脚走路,即使地上铺上了木地板和地毯,寒气依然会由脚而入肺腑。
防风方法
老人春季穿衣应注意“下厚上薄”;在家应尽量穿好袜子,体弱者最好穿上毛绒拖鞋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