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近40 年,擅治肝胆脾胃及内科杂病,主张“燮理阴阳为纲,扶阳为本”学术思想,提出脾胃病“中焦瘀堵”学说,基于“虚-毒-瘀”理论模式治疗慢性肝病,创肝病临证“三步曲”、“治肝五法”等学术理论。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焦某,女,时年45岁,于2019年10月27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014年6月出现疲乏无力,于外院就诊后,查乙肝五项示:HBsAg阳性,期间不定期非常规复查,未检测病毒载量,未规律抗病毒治疗。1周前自觉精神倦怠,全身酸软无力,休息后不能缓解,为求中医治疗,于我院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气乏力,动则尤甚,胁肋部疼痛、腹胀,偶有腰酸,纳谷不馨,呕恶,厌食油腻,眠可,大便黏腻,小便有异味。
查体:舌质暗淡,舌苔薄黄,脉象沉细无力。
辅助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5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93 U/L。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为阳性。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医诊断:肝着(肝肾不足,脾气亏虚,湿毒蕴结)。
治法:补益肝肾,健脾益气,清利湿毒。
处方:予柴胡15g,白芍30g,党参15g,青皮10g,白术15g,苍术15g,巴戟天30g,菟丝子10g,紫河车15g,女贞子15g,墨旱莲20g,当归15g,川芎10g,叶下珠15g,垂盆草30g,炙甘草5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9年11月03日
患者面色转佳,肢倦懒言、少气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腹胀、腰酸减轻,无胁肋部疼痛,食谷馨香,无呕恶感,眠可,偶有口干。二便调,舌脉同前。
复查肝功能:ALT:192U/L,AST:80U/L。
处方:原方去紫河车,加黄芩15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三诊:2019年11月10日
患者精神可,偶感疲乏,无其他不适,舌脉同前。
处方:二诊方基础上去青皮、枸杞子、当归,加陈皮15g,茯苓15g,草豆蔻10g。
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餐后温服。
四:2019年11月17日
患者诸症渐愈,无不适,舌脉同前。
复查肝功能,ALT、AST 均正常。
处方:三诊方去川芎,加丹参30g。
予7剂以巩固疗效,煎服法同前。
【按语】
本案患者病程已历5年,病位在肝,日久伤及脾肾。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肢倦懒言、少气乏力,面色无华;肝郁气滞,肝血不足,瘀毒阻络,气血失调,故见胁肋部疼痛,腹胀;病日久累及肾,肾精不足,故见腰酸;胃失和降,故见纳谷不馨,呕恶感,厌食油腻;湿热阻滞下焦,腑气不通,故见大便黏腻,小便有异味,是湿浊内蕴之征。舌质暗淡,舌苔薄黄,脉象沉细无力是肝肾不足,脾气亏虚之证。治以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祛湿解毒,方用柴芍六君子合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减。
胡世平教授以“燮理阴阳为纲,扶阳为本”为学术思想,重视“扶助阳气”,故重用巴戟天、菟丝子以补益肾阳,并用紫河车、枸杞子、墨旱莲以滋补肾阴,固先天之本;白术、苍术、党参健脾益气,以养后天之本;叶下珠、垂盆草清热利湿,解毒祛邪;柴胡、青皮以疏肝理气,推陈致新;白芍柔肝养血,以养“肝体”助“肝用”;同时配伍川芎、当归活血化瘀,养血通脉;炙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患者面色转佳,疲乏感、腹胀、腰酸等症减轻,食谷馨香,偶有口干,表明患者正气稍有得复,但邪热仍在,故去紫河车,加用黄芩以清透肝热以助肝之疏泄,增强祛邪之功。三诊患者精神可,偶感疲乏,无其他不适,故在二诊方基础上去破气之青皮、滋补之枸杞子、补血活血之当归,加陈皮、茯苓、草豆蔻健脾祛湿,助中焦健运,中焦健则气血足。四诊患者未诉特殊不适,各项检验指标如常,为了防止疾病再次复发且考虑患者病程较长,在三诊方基础上去川芎,加丹参30g调养肝脏,巩固疗效。
(本案编写:胡世平名医工作室)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