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杰(1940.1-2020.6),广东省名中医,惠州市名中医,惠州市中医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致力医院管理和中医临床工作,曾任惠州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第六、七届政协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惠州分会会长。擅长运用经方、验方治疗男性病、心病、脾胃病等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高某某,时年48岁,某日来院诊治。
【发病过程】
患者谓头痛三年余,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未效,询及头痛,以巅顶为甚、时发时愈,痛时如锥剌,痛连两目,畏寒肢冷。苔薄白、脉弦细。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头痛,以巅顶为甚、时发时愈,痛时如锥剌,痛连两目,畏寒肢冷。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头痛。
中医诊断:厥阴头痛(肝寒上逆夹瘀)。
治法:疏风散寒,理气止痛,活血祛瘀。
处方:予吴茱萸汤加活血散瘀之品:吴茱萸10g,党参10g,生羌6片,大枣4枚,川芎10g,白芷12g,蒿本12g,丹参15g。
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复煎再服。
【随诊过程】
患者诉服药后,头痛大减,又按上方再进三剂而愈,此后头痛未见复发。
【按语】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常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而致。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或连目系。病位在头脑,多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其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外感者是风邪为主的外邪上扰清窍,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于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于实证。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内经》: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厥阴肝经寒邪犯胃,浊阴不降而上逆,故干呕而无物,或见泛泛欲吐,胃阳虚寒,饮停于中而上犯,故口吐涎沫;肝经寒邪及浊阴循经上逆清窍,故头痛,且以厥阴巅顶痛为甚。吴茱萸汤主治呕吐,厥阴肝寒犯胃症,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的组成: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配伍特点:本方肝、肾、寒三经同治,温、降、补三法并施,但以温降为主。
本案患者头痛部位在巅顶为甚,痛连两目,畏寒肢冷,属厥阴经寒邪上逆清窍;因头痛迁延不愈,久病必虚,病久入络,故痛时如锥剌,转变为瘀血头痛,苔薄白、脉弦细,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故此患者的处方中在吴茱萸汤的基础上,加上活血散瘀和祛风散寒止痛之品。
毕业实习时,刘老曾师从邓宝瑜,她向刘老论述其父邓鹤芝老先生以吴茱萸汤治头痛的宝贵经验,她说:“余父治有虚寒状头痛,都以吴茱萸汤为治,效果殊佳,盖厥阴经上会于巅顶,三阴中,唯独厥阴有头痛,用药的诀窍在于,参(党参)与吴茱萸必须等量”。刘老记忆犹新,临床中用“加味吴茱萸汤”治疗久病头痛者,每每奏效。
(本案编者:李庆兰,刘小乐)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