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民,广东省名中医,东莞市人民医院原院长,党委书记,中医骨科主任中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发明专利2项,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医院优秀院长”等多项荣誉。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李某,女,时年42岁,于2019年05月14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1年前因劳累后出现颈项酸胀不适伴左上肢外侧麻木,当时无明显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敷贴膏药、理疗后稍缓解。近2天,患者诉麻木症状加重不能缓解,遂来找蔡主任诊治。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精神一般,面色稍白,颈项酸胀不适,左上肢外侧至小指外侧麻木,无放射痛,时有头晕、心悸,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白,脉细弱。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项痹(气血亏虚)。
治法:气血双补。
处方:予黄芪20g ,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5g,当归15g,白芍15g,熟地10g,枸杞15g,茯苓10g,川芎10g,砂仁5g(后下),鸡血藤30g。
共7剂,日1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9年05月21日
患者诉手麻木较前缓解,仍有纳呆,眠欠佳,易醒,小便黄,大便干硬,口不干。舌嫩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处方:睡眠欠佳为心血不足,纳呆、疲乏为脾气亏虚表现,以补气血,理气通络为治法,具体方药如下:
黄芪20g,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5g,远志5g, 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0g,鸡血藤30g,龙眼肉10g,肉桂5g。
7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9年05月28日
患者前方服用7剂,诉颈项部酸胀感较前好转,上肢麻木减轻,偶有胃不适,气短乏力,纳可,便干,有血,眠欠佳。舌淡,苔淡,脉细。
处方:予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5g,当归15g,龙眼肉15g,远志5g,夜交藤20g,柏子仁30g,党参15g,枸杞15g,火麻仁20g。
患者再来门诊,诉手臂麻木感明显好转,纳眠皆可,月经量正常。
经治疗约2个月后复查,唇色红润,颈项胀痛感消失,头晕、气短乏力症状消失,舌淡红,脉濡。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颈椎病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还根据症状和部位,将痹证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这些描述中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这样看来颈椎病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等原因引起。《杂病源流犀烛》中:“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颈椎病为现代社会常见病,因外感风寒湿热、或外伤、或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工作)、或劳逸失度、或饮食失宜、或七情内伤所致,临床多虚实夹杂。
治疗颈椎病的药物和方法很多,包括中药、手法、牵引、封闭、手术和功能锻炼等。蔡主任应用中药治疗颈椎病强调辨证施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受累的软组织或神经、血管、脊髓的病变,缓解症状。根据临床验证,蔡主任对颈椎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蔡主任认为本病之气血两虚乃属虚损,立益气养血、补肾培元之法,选用八珍汤合归脾汤加减。
本案患者症见唇色苍白,时有头晕、心悸,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白,脉细弱等气血亏虚之征。蔡主任认为本病属项痹的气血亏虚证,治宜气血双补。中医学理论认为精血同源,故于益气养血的基础上,加以补肾培元为法,选用益气养血的八珍汤加鸡血藤、枸杞等补肾益精生血之品,滋养精血,八珍汤中党参、熟地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合营,川芎活血行气,共奏益气养血之功。蔡主任临床善用鸡血藤,其效舒筋活络,补血行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具有改善造血系统、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