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芸,广东省名中医,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血管意外、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面瘫、神经官能症等方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卢某,男性,时年45岁。2020年11月8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诉近1月来每餐进食量明显增加,但饭后不久又感饥饿,有时需加餐,虽然进食量多,却感疲乏无力,身体明显消瘦。1周前检查空腹血糖17.2mmol/L,尿常规:葡萄糖:阳性。现以“多食易饥,伴消瘦、疲倦乏力1个月”为主诉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多食易饥,伴消瘦、疲倦乏力1个月,大便干燥难解,睡眠尚可。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有力。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消渴—中消(胃热炽盛)。
西医诊断:糖尿病。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玉女煎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25克,生地黄25克,麦冬20克,川牛膝15克,玄参20克,大黄12克,黄连6克,栀子10克,乌梅30克,生甘草6克。5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20年11月13日
患者多食易饥较前有所改善,仍有乏力,口干,大便偏干,每日1解。舌红,苔黄,脉滑数。
处方: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25克,生地黄25克,麦冬20克,川牛膝15克,玄参20克,黄连6克,栀子10克,乌梅30克,生甘草6克,葛根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内服。
此后每周复诊1次,按二诊方服用共21剂,共治疗1月后复查空腹血糖6.8mmol/L,尿常规:葡萄糖:阴性。
【按语】
本病案属于中医内科学“消渴”的范畴。消渴主要病机在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的基本临床表现,病位以肺、胃、肾为主。但临床表现不同,肺燥、胃热、肾虚程度有别,分为上、中、下三消之不同。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基本治法。病情发展的中后期,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但仍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
本病例患者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盛,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病机为胃火炽盛。邪火杀谷,故多食易饥;水谷精微被邪火所消耗,不能充养机体,肌体失养,则消瘦乏力;胃火下移大肠,消灼津液,肠燥失润,肠道失调,则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乃胃热炽盛之象。此为消渴病中消证之典型证候。
治法上,清胃泻火祛其因,养阴增液,补水以制火。方选玉女煎合增液承气汤加减。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养肺胃之阴,黄连、栀子清热泻火,川牛膝引火下行,乌梅、玄参养阴生津,大黄通便泻热,患者大便得通后停用大黄,以防通利太过而伤阴,改予葛根升清生津止渴。治疗上除坚持药物治疗外,同时也需要规律的生活、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的配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