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博,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市正骨医院黄氏正骨手法第二代传承人、广州市正骨医院原院长、中医骨伤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和医学研究40余年,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疑难杂症颇有见地,接骨手法以轻巧细腻见,重视骨科治疗与康复一体化。申报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8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并获政府资助。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任某,女,时年56岁,2023年2月2日初诊。
【发病过程】
50天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发热后出现右腕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无明显外伤,实验室检查,CRP高,血沉高,曾使用“消炎药物”,效欠佳,遂求中医治疗。
【首诊证候】
主诉:右腕肿痛50天。
诊见:患者情绪欠佳,纳食欠佳,腹胀,舌质胖暗红,苔黄腻,脉沉弦。
查体:右腕肿较甚,压痛明显,肤温稍升高,活动受限,感觉未见异常,其余手指活动未见异常,末特血运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右腕关节滑膜炎。
中医诊断:痹证(湿热痹阻)。
治法: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黄芪30克,黄芩15克,关黄柏15克,泽兰15克,甘草(5克)15克,白芍15克,生地黄30克,制川乌10克(先煎),桂枝15克,大枣12克。7剂,每日1剂,加水五碗,煎取一碗半,分两次服用。
【随诊过程】
二诊:2023年2月8日
患者服上药1周,右腕肿胀疼痛较前减轻,活动好转,活动仍感疼痛,情绪转佳,纳增。药已对症,效不更方,按原方继续服用。
三诊:2023年3月1日
患者服上药3周,右腕关节疼痛较1个月前疼痛明显减轻,肤温基本正常,活动明显好转,活动时仍感酸痛,活动稍受限。舌暗红,苔薄黄,脉弦。予以中药外洗温通经络,活血舒筋。
处方:荆芥穗15克,艾叶15克,桂枝15克,细辛15克,制川乌15克,广海桐皮15克,威灵仙15克,大黄15克,宽筋藤15克。水煎三升温洗。
1个月后随访,右腕关节肿痛基本消失,活动如常。
【按语】
右腕关节肿痛,滑膜炎,患者新冠发热为外证,后出现右腕部疼痛,经西医治疗后外证已解,风湿血相博,痹其阳气,风湿相博,凝滞局部,郁滞化热,阻滞气机,故出现右腕部肿痛,活动受限。观其四诊:舌质胖暗红,苔黄腻,情绪欠佳,纳食欠佳,腹胀,患处压痛,活动疼痛加重,脉沉弦。故本病为外证后,风湿血相博,右腕不仁,有风痹之证,但本病特有湿热证候,为风湿相博郁滞化热之象。
治法上,根据上述的辨证,《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金匮要略论注》:“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本病为外证后身体不仁,黄院长考虑本病符合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意为协力驱风,拔病原,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再加黄芩,关黄柏克清除热邪,泽兰善利关节中水,协同黄芪以利水祛湿,方中使用生地,考虑本病为热症,黄芪桂枝为温热药,使用生地其清热生津作用可缓和黄芪、桂枝之温热,此为妙用。治疗1月后病人症状明显缓解,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消退。复诊活动仍稍受限,考虑仍有邪留,亦无需服用中药,使用外洗方药,温经通络,荆芥穗祛风解表,艾叶,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疏通经络,制川乌、广海桐皮、威灵仙祛风湿,通络止痛,大黄缓解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宽筋藤舒筋活络。诸药合用达到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作用。使用1月,效果显著。
(本案编写:曾湘骏、李志远)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