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博,广东省名中医,广州市正骨医院黄氏正骨手法第二代传承人、广州市正骨医院原院长、中医骨伤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和医学研究40余年,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疑难杂症颇有见地,接骨手法以轻巧细腻见,重视骨科治疗与康复一体化。申报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8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并获政府资助。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韩某,女,时年65岁,2022年6月23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多年见颈部不适,行走或转头时见有头晕,无耳鸣,低头过多见呕恶,时见胁胀不适,胃部有气上冲感,手指未见麻木,颈部劳累症状明显,休息后逐渐缓解,症状反复出现,经多方求治,收效不佳,烦闷不已,寝食不安,遂来诊。
【首诊证候】
主诉:颈痛伴头晕肩部不适反复发作多年。
诊见:胸椎稍呈后凸,双肩不等高,颈肌稍紧,枕后局部稍压痛,肩背肌稍紧,头部转侧活动未见受限,侧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形体适中,胃纳一般,眠不佳,口不渴,二便自利,舌质淡稍暗,苔白,脉沉稍紧。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眩晕(脾失健运,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10g、熟附子10g、钩藤12g、川楝子15g、炒酸枣仁45g。6剂,5碗水煎取1碗半,分两次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22年7月6日
患者服药后颈部不适明显好转,头晕症状减轻,睡眠好转。
处方: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10g、熟附子10g、钩藤12g、川楝子15g、炒酸枣仁45g,继续服用6剂。
三诊:2022年7月20日
颈部不适好转,头晕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睡眠尚可,胃纳一般,二便调。
处方:按原方继续服用6剂。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10g、熟附子10g、钩藤12g、川楝子15g、炒酸枣仁45g。
【按语】
辨证思路:本病为颈椎病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或内耳前庭功能紊乱出现眩晕,属中医眩晕症范围,本病症见,行走或转头时见有头晕,无耳鸣,低头过多见呕恶,时见胁胀不适,胃部有气上冲感,舌质淡稍暗,苔白,脉沉稍紧。证属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如《伤寒论》云“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金匮》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本证患者素体脾阳不足,因中阳虚,脾运失职,不能制水,则水饮上冲,故见胁胀不适,胃部有气上冲感;阳虚不能升于上,清窍反蒙闭,故起则头目眩晕。《金匮》又云:“病痰饮者,当以药温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故本证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与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使气化水行,饮有去路,以除诸症。
治疗经验:黄师指出,颈椎病所致眩晕,多由椎动脉供血不足或内耳前庭功能紊乱引起,中医历代医家认为眩晕除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可以引起外,痰饮亦可引起眩晕。如《伤寒论》云“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身爲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因中阳虚,脾运失职,不能制水,则水饮上冲,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阳虚不能升于上,清窍反蒙闭,故起则头目眩晕。《金匮》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又云:“病痰饮者,当以药温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本病症见,行走或转头时见有头晕,无耳鸣,低头过多见呕恶,时见胁胀不适,胃部有气上冲感,舌质淡稍暗,苔白,脉沉稍紧,为苓桂术甘汤之主证,故用之健脾利水,以消内饮,加熟附子,增强温运脾阳之功,患者水饮内停,又因病久忧思过度,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而见呕恶,胁满不适,睡眠不佳,配以钩藤、川楝子平肝息风,疏泄肝气,加酸枣仁以养肝,宁心安神改善睡眠。
(本案编写:李杰华、曾湘骏)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