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杨小清:自拟止咳宁喘方加减治疗咳嗽

发布日期:2024-01-15 18:10:10 来源:云浮市人民医院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杨小清,广东省名中医,原云浮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培养学术继承人2人,主持7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其中4项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论文37篇。从医4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儿、妇科疾病及老年病,尤擅脾胃病、心肺病、小儿消化不良、糖尿病、不孕不育等症。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张某,女,时年27岁,2015年4月8日初诊。

  【发病过程】

  现病史:诉1个月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咽痛,咳嗽,后咽痛逐渐缓解,但仍有咳嗽、咳痰,无发热、盗汗,无气促、心悸。曾在多家医院及诊所就诊治疗,症状未获改善。

  【首诊证候

  主诉:咳嗽咳痰1个月。

  刻下症:咳痰为白色黏痰,胸闷、乏力、肢体重着、纳呆脘胀,二便调。既往无特殊病史和过敏史。

  查体:T36.5℃,P86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中下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啰音,以右肺更为明显,心腹查体无特殊。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外院X线提示心肺未见异常,肺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中医诊断:咳嗽。

  中医证型:气滞痰阻。

  治则:化痰燥湿,止咳平喘。

  处方:制半夏、橘红各20g,茯苓、桔梗、前胡各12g,枳壳、杏仁、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浙贝母、甘草各9g,竹茹6g。5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随诊过程

  二诊:4月13日

  自述药后咳嗽、咳痰、胸满、纳呆、肢体酸重症状明显减轻,二便调,舌苔白,脉弦稍细。予前方再5剂告愈。

  【按语】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间,病邪作祟不可不重视。在生理情况下,人体水液输布由脾、肺、肾三脏倚三焦之道运化全身。若正气虚损,脾、肺、肾不足,或病邪所犯,水液之输布失常,则气机不畅,津液停滞,滞而生痰,痰湿内停,又变生多证。本病正是缘于六淫之邪内侵而病,邪入于肺,致脾肺气机失常,正虚与病邪胶着,使病程反复。痰湿阻滞,阻碍气机,则肺脾愈虚,或气滞血瘀。因此痰湿之邪,是本病反复发作的关键病邪。本病为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故治宜以化痰燥湿、止咳平喘为要,笔者投自拟止咳宁喘方加减治疗。该方从病机入手组方,配伍严谨,对痰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方药主要以温胆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温胆汤中半夏辛温性燥,入肺脾经,善燥湿化痰;橘红理气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酌加生姜,因其可以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竹茹性微寒,味甘,清热化痰;枳壳则可行气宽中除胀。三子养亲汤中白芥子温肺利气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以上两方合而为用,各逞其强,可使痰湿消气机顺,咳喘自宁。根据病证特点,加桔梗、浙贝母、前胡、杏仁等,均为化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品,有利于痰湿喘咳病证的缓解。

  此外,该方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也有良好效果。

  (本案编写:杨小清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