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彬,广东省名中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大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6年,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针灸学》等专著15部,主持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3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型专利8项。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欧阳某,男,时年43岁,2017年6月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半年前在北京工作期间受寒、劳累后出现口角歪斜,右眼流泪,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面神经炎”,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当时血压190/140mmHg。接受当地医院针灸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后转至其他医院住院,12月21日行肌电图检查提示:右侧面神经部分受损。住院期间接受营养神经、激素、针灸、降压、中药等治疗后血压水平维持在120/80mmHg左右,2018年1月23日复查肌电图提示:右面神经颊支Lat5.9,Amp0.4,右面神经颊支CMAP、右面神经F波Lat、Amp均未引出;左面神经颞支Lat3.1,Amp1.76(大致正常);右面神经颊支Lat3.1,Amp2.32;左面神经F波Lat22.4,提示右侧面神经重度受损。
【首诊证候】
刻诊:右侧额纹变浅,右眼不能完全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嘴角向左侧歪斜,不能完成吹口哨动作。平素纳眠可,工作繁忙,晨起无口干口苦,二便调。舌尖红苔厚腻,脉弦细。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断:面瘫(虚实夹杂)。
治则:补虚泻实,调和气血。
处方:
针刺:百会、印堂、水沟、承浆、引气归元、内关(双)、阳陵泉(双)、滑肉门(双);
精灸:百劳(双)、翳风(双)、外地仓(右)、牵正(右)、太阳(右)、心俞(双)、胃俞(双)、四花、引气归元、滑肉门(双),各2壮。
刺络:心俞(双)、耳尖(双)。
埋针:心俞(双)、胃俞(双)。
【随诊过程】
以上方为主治疗,每周2次,治疗2次后口角歪斜有所改善,治疗第5次后口角歪斜明显改善。继续门诊巩固治疗。
【按语】
面瘫因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面部脉络空虚,风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运行失常,气血不和,经脉失于濡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病位在少阳、阳明。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面瘫的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数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该患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热,阻滞经络,发为面瘫。
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与任脉相通,可协调阴阳。符师针刺百会、印堂以治病调神。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承浆为任脉穴;水沟、承浆同用,沟通任督二脉。选穴引气归元培补后天以滋养先天。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针刺内关即可调神又调理心气,疏通血脉。针刺阳陵泉、滑肉门以调中祛湿。灸法本有激发人体正气,补充阳气的功能,翳风、外地仓、牵正、太阳局部取穴,疏通局部经脉气血。四花穴(膈俞和胆俞),膈俞为血之会穴,属阴;胆俞为胆腑之背俞穴,属阳,肝胆互为表里,胆俞可疏理肝气,调节一身之气,二穴一阴一阳,一气一血,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调和气血,调整阴阳。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调心俞能宽胸理气,通络安神,以荣肌面;阳明多气多血,调胃俞以补益气血;同时,配合心俞、耳尖放血以泻其有余。最后,皮内针埋心俞、胃俞以巩固疗效。
(本案编写:谭其琛,指导:符文彬)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