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明,广东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曾庆明扎根基层40年,师从全国伤寒名家陈亦人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学术传承人10多名,主持、参与主要科研课题多项,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制定的三部标准(《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成为国家标准及全球标准。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吴某,女,时年60岁,2008年7月子宫全切术后怕冷肢凉,常感冒,出汗多;高血压病6年,服降压西药,控制欠佳。初诊:2017年9月3日。
【发病过程】
7月时因空调受凉而感冒,血压升高,经治感冒愈,血压正常,但因此而产生的头晕未一直去。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加大降压西药头晕加重,遂看中医。
【首诊证候】
刻诊:巅顶发晕,有绷紧感,遇风或吹空调则重,得暖或戴帽子则轻,眩甚则呃逆,自觉时时有凉气从百会冒出,怕冷肢凉,神疲气短,口泛清水,汗多,纳少,便溏日2行;舌淡紫苔薄白、舌下静脉紫粗迂曲、舌系带根部左侧有一约1cm大小的淡囊肿,脉沉弦细。血压:155/95mmHg。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1、血管神经性头痛;2、高血压病1级(低危)。
中医诊断:眩晕(肝血虚寒,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三阴。
此厥阴肝寒虚风上泛、太阴脾虚寒饮浊阴上逆,少阴阳虚内寒卫不外固之眩晕,先治厥阴和太阴,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半夏天麻白术加减:吴茱萸20g,红糖40g(冲服),藁本10g,生黄芪60g,党参15g,天麻15g,炒白术20g,姜半夏20g,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6g,炙甘草10g,生姜12片,大枣10枚。7剂,每剂煮2次,每次加38度米酒20~30mL同煎,和匀,昼三夜一温服,并遵医嘱服降压西药。
【随诊过程】
二诊:2017年9月10日
头晕减轻,不集中在巅顶,紧束感和呃逆消失,口不再泛清水,汗出减少,精神提振,纳增,大便溏日1行,舌系带根部左侧淡色囊肿缩小过半,但仍偶有冷气从百会冒出,怕冷肢凉,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细。血压135/88mmHg。宜并补少阴阳气,当归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加减:红参15g(另炖),制附子15g(先煎),巴戟天15g,干姜10g,炒白术15g,桂枝10g,白芍10g,当归15g,炙黄芪30g,钩藤15g(后下),生姜10片,大枣10枚,炙甘草10g,藁本5g,细辛6g,生姜6片,大枣6枚。14剂,每剂煎2次,和匀分3份,早晚饭后各服1次,中午服补中益气丸8g,共服21天。嘱减半服降压西药。
三诊:2017年10月8日
头晕大减,巅顶冒冷消失,怕冷,肢凉,汗多,舌淡,脉沉等素体脉症有待改善,当温少阴阳、补太阴气、养厥阴血,兼透风寒、化寒饮,再合右归丸加减,即二诊方加熟地黄20g,山茱萸10g,山药10g,鹿角胶10g(烊化),枸杞子10g,菟丝子10g,炒杜仲10g,防风5g;减细辛3g,制附子7.5g,巴戟天10g,川芎5g;去藁本。14剂,为蜜丸,每天服3次,每次服8g,约服3个月。可嘱酌情不服降压西药。
2018年3月3日告:药后头晕消失,身体变暖,轻微感冒偶有,结合偶服西药,血压正常。
【按语】
不少子宫全切后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烦躁等神经精神类病证和怕冷、潮热、汗出、疼痛、头昏、疲劳等异常感觉类症状。这些病证或症状从六经辨证分析,多在三阴气血、阴阳、精气之虚弱。本案眩晕乃厥阴肝寒生风、太阴气虚生饮、少阴阳虚生寒,故治温补三阴治获效。
1、何以用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本方是吴茱萸汤和当归四逆汤的加减方。吴茱萸汤温补肝气虚寒,而当归四逆汤温补肝血虚寒。前者适应症之一是头痛,即“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其头痛特点有三:巅顶痛,乃厥阴肝经所过;寒痛,即得温则舒,遇寒则重,乃厥阴肝血虚寒所致;易兼呕吐或下利,乃太阴脾虚清阳下陷或阳明虚寒浊阴上逆。本案不是头痛而是眩晕,但病机相同,肝寒可以头痛,也可以头晕。本案以巅顶头昏为主诉,同时又有口泛清水之“吐涎沫”、眩甚则呃逆之“干呕”,更有怕冷、肢凉、遇寒晕甚等寒象,除了不是头痛而是头晕外,其他见症一如378条原文所述。因此,推而广之,原文亦可作“干呕、吐涎沫、眩晕者,吴茱萸汤主之”理解。“辨病机”用吴茱萸汤也。
当归四逆汤的适应证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351条),乃厥阴肝经血虚有寒,血虚则血滞,寒盛则络凝,四肢失于温养故手足厥冷,血络不畅故脉细欲绝,与吴茱萸汤的治厥阴肝脏有寒比较,本方侧重于治厥阴肝经脉有寒。因此,如果肝脏虚寒更盛,且厥阴经脉寒凝日久者,则其病既在厥阴之脏也在厥阴之经,即所谓“其人内有久寒”之意,则厥阴经脏俱寒,仅用暖肝脏的吴茱萸汤或只用温肝经的当归四逆汤,均嫌力逊。如是,唯有两方相合,即当归四逆汤加生姜半斤,吴茱萸二升,即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而厥阴经脏俱温俱补,故一诊用之。二诊头晕不仅减轻,而且也不集中在巅顶,是脏寒仍在,而经寒退却,故只用当归四逆汤。
2、何以用半夏天麻白术汤?
本案高血压病6年且常服降压西药,太阴脾气和少阴阳气必已虚弱,故既见气短、纳少、便溏、脉弱等太阴脾气虚弱和怕冷、肢冷、舌淡、脉沉等少阴阳气不足等脉症,理当用补益太阴脾气和温补少阴阳气并举。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分步递进,即先治太阴气虚和厥阴肝寒,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这样不仅含有完整的吴茱萸汤,而且有三个笔者治寒性眩晕的3个对药:黄芪配钩藤,升太阴清气与降厥阴浊气对药。白术、桂枝、甘草乃大半个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对药,治疗本案“口泛清水”和舌下“淡色囊肿”建有殊功。半夏配生姜,乃小半夏汤,蠲阳明之饮以降厥阴之浊,是治疗眩晕兼呕吐的对药。只有在太阴脾气初得其健,饮邪初得其化,二、三诊制附子、巴戟天和三诊右归丸始得深入少阴,悉力温补肾中阳气和精气。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