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曾庆明: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鳖甲煎丸、保元汤治疗肝硬化、脾肿大、腹水

发布日期:2023-12-14 18:38:08 来源: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曾庆明,广东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曾庆明扎根基层40年,师从全国伤寒名家陈亦人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学术传承人10多名,主持、参与主要科研课题多项,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制定的三部标准(《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成为国家标准及全球标准。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陈某,男,时年75岁,性急易怒,喜熬夜,不运动;吸烟50年,25年前乙型肝炎住院治疗已愈;曾每天饮高度白酒4-5两15年;因肝功能异常已戒2年。初诊:2018年6月23日。

  【发病过程】

  2018年6月8日因“乏力、纳差、尿黄、恶心1周,双下肢水肿5天”入粤西某院住院治疗。入院检查:全身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可疑似蜘蛛痣,未见肝掌,胸前区见皮肤瘀斑,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律整齐,腹部隆起,中上腹膨胀压之作痛,无反跳痛,肝肋下1cm,肝区无叩击痛,脾肋下2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水肿。查:ALT:502.4U/L,AST:422.4U/L,TBiL:141.4umol/L,DBiL:101.3umol/L,IBiL:40.1umol/L,ALB:35.0g/L,CK:601.5U/L,LDH:422.7U/L,CK-MB:44.5U/L,NA:128.6mmol/L,血K4.5mmol/L,AFP:843ug/L,CEA:36ng/L;腹部CT示:1、肝硬化、脾大、少量腹水;2、肝右前叶上段及左内叶囊肿;3、胆囊炎;4、右肾小囊肿;5、前列腺增大、钙化;6、盆腔积液;7、胸腰椎退行性改变。心脏彩超示:右室扩大,轻度肺动脉高压,CDFI: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下壁碎裂QRS波;PT:16.7sec,TT:24.9sec,FRB:1.26g/L,WBC:4.6*10^9/L,HB:104g/L,PLT:92*10^9/L,LYM:27.6%,N:61.6%;OB:+-。住院半个月,症状未见改善,各项指标不降反升。出院诊断:1、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2、酒精性肝病;3、脾肿大;4、电解质紊乱。

  【首诊证候

  刻诊:腹部微膨,叩之如鼓,胸稍闷,脘腹痞闷撑胀、压之微痛,下肢浮肿,足部按之没指。伴头昏气短,怕冷厚衣,手足发凉,精力、体力不支,反应迟钝,食指微颤,纳寐俱差,面晦,口干少饮,无口苦、恶心、呕吐,大便稍干、色黑;舌淡嫩胖有齿印、苔薄白中微剥、舌下如树状紫暗粗曲,脉沉细尺弱。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1、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2、酒精性肝病;3、脾肿大;4、电解质紊乱。

  中医诊断:癥瘕、鼓胀(脾肾两虚,痰水瘀毒互结)。

  治法:温补脾肾,化瘀利水,软坚解毒。

  此少阴肾阳虚不化水、太阴脾气弱不健运,痰水瘀毒结于胁下之癥瘕和鼓胀。治当温少阴肾阳,补太阴脾气,化厥阴瘀血,兼利水、软坚、解毒。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四逆散、肾四味加减:制附子15g(先煎),桂枝10g,细辛6g,炙甘草10g,生黄芪30g,柴胡10g,赤芍10g,当归15g,郁金10g,茵陈30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菟丝子15g,红参15g(另炖兑服),五灵脂10g(包煎),炙麻黄5g,生姜10片,大枣6枚,益母草100g(另煎汤代水煎药),6剂,每剂煎2次,和匀分3份,早晚各服1次,每剂服用1.5天,共服9天。

  并嘱全程:1、不再饮酒、抽烟;2、忌吃生冷、煎炸、烧烤、腌制品、发物等;3、忌熬夜,睡足觉,适量运动。

  【随诊过程

  二诊:2018年7月4日

  微信告:胃脘痞闷撑胀以及胸闷顿消,纳增,下肢浮肿和腹水同时消退,中上腹按之软,不痛,头昏减轻大半,精力、体力增加,便软色黄。7月3日回到医院复查腹部B超:脂肪肝声像,门静脉、胆、脾、胰腺未见异常。ALT:142U/L,AST:125U/L,r-GT:81U/L,TBiL:41umol/L,DBiL:2.8umol/L,IBiL:8.7umol/L,CEA:4.3ng/L,AFP:192ug/L。总体病情向好。嘱原方再抓10剂服15天。药后诸症续减,于8月20日复查CEA:2.29ug/l,AFP:27.80ug/L,CA199:17.24u/ml,腹水与肝硬化消失,腹部彩超仅显示肝脏回声较粗。嘱服完中药再来面诊。

  三诊:2018年8月26日

  脸色见润,头昏消失,精神振作,指颤不再,体力增加,纳寐转佳,脸色渐润,大便正常,但仍多食则腹胀,指凉怕冷,舌仍淡胖有齿印、苔薄衬黄、舌下静脉仍紫暗粗曲,脉沉细滑尺弱。拟汤丸两方,先汤后丸:

  方一汤剂:当归四逆汤、保元汤、肾四味加减:生黄芪30g,柴胡10g,赤芍15g,郁金10g,茵陈20g,鸡内金5g(研成细末装入6枚胶囊吞服),当归15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黄精10g,菟丝子15g,党参15g,五灵脂10g,桂枝10g,山药10g,炙甘草5g,生姜10片,大枣6枚,益母草100g(另包煎汤代水煎药),10剂,服30天,每剂煎三次服3天,日服2次,早晚服用。

  方二丸剂:汤剂合鳖甲煎丸加减:鳖甲30g,生黄芪30g,柴胡10g,赤芍10g,制大黄5g,郁金10g,蛇舌草30g,蒲公英20g,茵陈15g,当归15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菟丝子15g,生晒参10g,五灵脂10g,熟地15g,山萸肉10g,莪术10g,山药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甘草5g,泽兰15g,地鳖虫10g,桃仁10g,制大黄5g,地龙30g,蜈蚣2条,白僵蚕5g,凤梨皮(晒干磨粉)40g,菠萝蜜核皮40g,葛花50g,连翘20g,生山楂50g,莲房20g,砂仁10g,芡实20g,石苇10g,瞿麦15g,鹿角片5g,露蜂房5g,紫河车5g,炙血竭5g,壁虎30g,三七30g,僵蚕10g,鸡内金30g,10剂。为蜜丸,每天3次,每次8g,3餐饭后常温椰青送服(新鲜椰子开一个洞,吸管吸),约服2.5个月。

  四诊:2018年11月4日

  复查B超:肝无明显增大或缩小,慢性肝炎声像,结合肝弱性检测,考虑肝纤维化S3级;轻度脂肪肝。肝功能继续好转,脸色红润,脘腹不再胀满,仍有饥饿感,口稍干,纳寐可,大便软,舌胖有齿印消失,脉沉细弦尺弱。宜温补脾肾、疏肝柔肝、活血解毒,肾气丸、小柴胡汤、保元汤、肾四味加减:制附子5g(先煎),桂枝10g,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0g,生黄芪30g,党参10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菟丝子15g,柴胡10g,黄芩10g,当归10g,赤芍10g,郁金10g,莪术10g,炙甘草5g,生姜6片,大枣6枚,益母草100g(另包煎汤代水煎药),10剂,每剂煎2次,和匀分4份,早晚各1次,送服药丸,共服20天。

  五诊:2018年12月23日

  纳寐可,二便调,精神增,饥饿感消失。B超示肝纤维化从S3级变S1级,而且总蛋白稍升、球蛋白稍降,肝功能向愈。舌下仍紫曲增粗,脉沉细尺弱。汤、丸、中成药齐并用:

  1、汤剂:生黄芪30g,柴胡10g,赤芍15g,鳖甲10g(先煎),郁金10g,茵陈30g,当归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菟丝子15g,五灵脂10g,炙甘草10g,生姜10片,大枣6枚,益母草100g(另包煎汤代水煎药),10剂,煎服法同一诊,共服15天。

  2、丸剂:鳖甲70g,瞿麦10g,石苇10g,地鳖虫15g,制大黄5g,桃仁10g,法夏10g,柴胡10g,炒黄芩5g,桂枝10g,赤芍10g,灵芝孢子粉30g,炒酸枣仁20g,壁虎30g,三七20g,阿胶10g,丹参30g,炮甲10g,白芍10g,重楼10g,沙参20g,瓦楞子30g,海浮石30g,白花蛇舌草30g,花旗参20g,蜈蚣3条,僵蚕10g,当归10g,茯苓10g,炙黄芪15g,炒白术20g,合欢皮30g,远志15g,凤梨皮(晒干磨粉)40g,菠萝蜜核皮40g,葛花30g,连翘20g,生山楂50g,莲房20g,砂仁5g,共10剂,做成蜜丸,早晚各1次,每次8g,原汁椰青水送服。共服100天。

  3、中成药:鳖甲煎丸8g,中午服用。

  六诊:2019年3月2日

  电话告:甚好,腹水和下肢浮肿以及其他症状均未再发,且纳寐俱佳,反应迟钝和食指微颤完全消失,精力体力重回一年前。阅2019年2月28日检查报告:腹部彩超:肝脏无明显增大或缩小,慢性肝炎声像,结合肝弹性检测,考虑肝纤维化S1级;右肝囊肿,门静脉、胆囊、胰腺未见明显异常;丙氨酸基转移酶128,天冬氨酸基转移酶110,球蛋白32.4,白/球比例1.29,甲胎蛋白15.2,其他皆正常。嘱停汤剂,续服五诊药丸和鳖甲煎丸100天。

  2019年6月10日电话告:食睡二便均佳,精力、体力亦好,腹部B超仅示右肝囊肿,肝纤维化声像消失,除HBsAg、HBcAb、HBcAB“小三阳”值仍稍升高外,肝功能正常及AFP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按语】

  西医认为脂肪肝、肝纤维化通过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有逆转的可能,而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则其并发的肝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肝性脑昏迷等迟早将接踵而来。中医认为久病入络,怪病多痰,而病成怪病,费时必久。故肝硬化的病机之一是痰瘀夹毒相互搏结。就本案而言,痰之所生,缘于水湿的脾不健运和肾不蒸化,从而湿聚成痰。瘀之所生,缘于血液的脾不统和肝不藏,从而血滞瘀。痰瘀一旦形成,必定互结成毒,结于胁下形成癥瘕积块。一诊怕冷厚衣,手足发凉,腹水足肿,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尺弱等,是少阴肾阳虚水泛;头昏气短,脘痞腹鼓,精力和体力不支、纳寐俱差,使太阴脾虚气血乏源;而肝硬化和肝脾肿大则是有形之痰瘀之互结;而肝功能异常,甲胎蛋白和乙肝“小三阳”等数值升高等即是微观热毒。从六经辨证来分析,证属少阴阳虚,太阴气弱,厥阴血虚而痰瘀夹毒互结肋下。本案长期嗜酒引起的脂肪肝,进而演变为肝硬化腹水,用六经辨证结合脏腑和气血津液辨证,温补三阴阳气和精血,活化痰瘀兼化蕴毒,终使痰消水化而腹水消,痰化瘀消而肝硬化逆转。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有些肝硬化和肝脾肿大是可逆甚至是可愈的。

  1、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本案温阳透寒消腹水关键方

  原方主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与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的临床特点相吻合。本案一诊右胁下触及肝脏1cm和左胁下触及脾脏2cm,B超提示的肝硬化,与“大如盘,边如旋杯”相类,而一诊腹部微膨,叩之如鼓,脘腹痞闷撑胀、压之稍痛,又与“气分,心下坚,大如盘”相似。当务之急是消除腹胀,水去才能为补益精气血和化痰消瘀解毒铺平道路,故选治疗寒气凝结于心下、水饮不化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该方是桂枝去芍药汤与麻辛附子汤的合方。前方见于《伤寒论》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中桂枝温阳化气,大枣、生姜调和营卫,去芍药是其性寒而有碍阴凝弥漫的“胸闷”,本案因腹水而致的胸满,其阳虚阴凝病机与之相同。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表,是治疗太少阴两感的代表方。而少阴阴寒凝结成块,亟需附子之温、细辛之散、麻黄之透,与桂枝去芍药汤合方,看似是一首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解表类方,实则借其温少阴、开寒凝、透太阳之功,可通彻表里之阳气,温化三阴之水饮,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阳通寒去饮化,则阴凝之痰浊瘀血可得化解。尤其借麻黄、桂枝配附子、细辛,以温通少阴、透邪出于太阳的思路,是解决撬动痰瘀互结、水血互结、痰瘀毒互结的有效的途径。

  本案一诊病重至肝硬化腹水,邪气深陷于三阴,寒水纠集着顽痰死血,唯此治疗阴水凝结的“心下坚,大如盘”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其温透峻剂,始可温化寒水、外透寒邪,使寒水不与顽痰死血相搏结,腹水始得去,精血始得补,才能为三诊之后的全力温补与活化开辟无寒水障碍的道路。正如《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所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具体应用时,本方用治太少两感,则诸药用常规剂量,不宜轻。但用治阴凝腹水,附子与细辛要中量用,麻黄要炙用、轻用,3-5g即可,盖常规用量用为解表,而轻量用为透邪。麻黄要炙,炙用可除生用温燥之性而可久用。本案阴邪凝胁下而胸闷,故去白芍而易赤芍,取其既化瘀又柔肝,也不碍胸闷。

  2、鳖甲煎丸是软坚缩块逆转肝硬化核心要方

  药用鳖甲十二分,乌扇(射干)三分,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地虱)三分,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石韦三分,厚朴三分,牡丹皮五分,瞿麦二分,紫葳(凌霄花)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庶虫(地鳖虫)五分,阿胶三分,蜂房四分,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石如胶膝,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服三。就用合方而言,本方含下瘀血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桂枝茯苓丸、理中汤的全部或大部,因而有和气血、和枢机、和营卫、化瘀血、化痰湿、解毒气、补气血之功,是治疗气血精俱弱、瘀痰毒互结癥瘕积聚的基础方,这也是本方在本书多个病案中应用的原因所在。就用药而言,鳖甲、大黄、桂枝、芍药、人参、露蜂房、蜣螂、桃仁、地鳖虫、阿胶等是鳖甲煎丸的主体;有化瘀、除痰、消癥的作用。但要强调以下几组用药:一、鳖甲、地鳖虫、蜣螂、鼠妇是血肉有情之活血软坚之药。二、射干、葶苈子、半夏、瞿麦、厚朴、石韦是行气利水化痰之药。三、蜂房、瞿麦、射干清解瘀毒之药。四、人参、阿胶、芍药、桂枝、鳖甲、灶心土、干姜是补益气血之药。但全方攻多于补,是活血化痰、软坚削瘕的经典方和常用方。就单味药而言,鳖甲“主心腹癥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本经》),既软坚积化癥,又补阴精益血,且酒制直入肝经,可倍软坚散结之力,故重用为君。“庶虫……咸寒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本草经疏》)。地鳖虫配鳖甲后,既加强其软坚,又增强其化瘀的作用,其用量比例关系为鳖甲12分,庶虫5分;配桃仁、大黄配,为下瘀血汤,是方中活血化瘀的骨干药,其用量比例是地鳖虫要大。瞿麦苦寒,归心肠、膀胱经。其功有二,一是利水通淋,二是破血通经。前者如八正散,后者如本方,配“利便水道”(《本经》)的石韦,能加强全方利水消痰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原方为疟母而设,而疟母的临床特点就是肝脾肿。本案肝脾肿大虽非疟疾所使,但硬化的积块也在肝脾,故用作本案三诊之后丸剂基础要方。

  3、本案所用的药丸分析

  “丸者缓也”,丸剂收效虽缓,但药力持久,取效接续,加之有效成份更能吸收,药物口感无有腥臭,药材也更不会浪费,因此,三诊之后,丸剂是本案剂型的主打。其用药在鳖甲煎丸基础上,进行了加减。其用药大致思路是:柴胡、赤芍、蛇舌草、蒲公英、制大黄、绵茵陈、露蜂房、泽兰,疏肝解毒,消肿利水;生黄芪、生晒参(花旗参)、炒白术、山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营卫;郁金、五灵脂、莪术、地鳖虫活血化瘀,削癥去积;鳖甲、当归、山萸肉、白药、沙参、熟地养肝、柔肝、软肝;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鹿角霜、鹿角片、紫河车,温补阳气和精气,体现了丸剂复方“包围”的优势,融温、补、削、化(化瘀、化痰、化毒)药于一方,合力磨化癥瘕坚积。其中以下6方面用药宜单独分析。

  一是灵芝孢子粉、酸枣仁、远志、合欢皮,补血安神,其宁心治瘤另有一番意境。二是瓦楞子、海浮石、僵蚕、露蜂房、泽兰、益母草,加上鳖甲煎丸中的瞿麦、石苇,利水化痰,其所化痰结也非一般痰浊。三是人参配五灵脂,其相反相成、益气化瘀之效,更非一般化瘀药所能比。四是“风为百病之长”、“风者善行而数变”、“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主动”。本案患者有头昏、食指微颤,反应迟钝,脉弦等脉证,同时有酗酒的习惯,酒性辛辣善行,既易伤阴化风,也易化生热毒,所以一诊选麻黄、桂枝以透风寒毒邪外出太阳;四诊用地龙、蜈蚣、僵蚕,息风化痰,使肝气舒展;而桂枝则全程使用,其透邪舒肝之意,不可小窥。四是解毒之药,除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重楼、连翘、茵陈等常规用药外,还用岭南特色的凤梨皮(晒干磨粉)、菠萝蜜核皮(晒干磨粉)、葛花,均取其解毒消肿和杀虫排脓之功。五是用鸡内金和生山楂、葛花消食解酒毒,用莲房、砂仁、芡实,消食而防止药物伤害肠胃。尤其甘甜气香,口感宜人的鲜椰清(汁)送服药丸或药粉,能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度。六是肾四味、保元汤和紫河车、阿胶、鹿角等补益少阴阳气阴精药,保证了上述活化、磨削和解毒之品药力的发挥。其中紫河车等血肉补益药,也非人参、熟地等植物补益药力所能力敌。只有动植物药合用才能使补益药效力最大化。

  本案治疗主要经验有:一、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乃阳虚水凝肝硬化腹水之“攻坚”方和先锋剂。二、阳虚寒凝类肝硬化病在三阴,治当在温补三阴阳气与阴精之本的基础上,化瘀、化痰、软坚、散结、解毒并用,以治硬化之标。三、温阳、益气、补精和化瘀、化痰、软坚等药物均应动植物药并用,尤其要重视丸剂中血肉的应用。四是先汤后丸,是治疗慢性病的常规线路。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