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明,广东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曾庆明扎根基层40年,师从全国伤寒名家陈亦人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学术传承人10多名,主持、参与主要科研课题多项,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制定的三部标准(《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成为国家标准及全球标准。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严某,男,时年46岁,30岁后,长年伏案,用脑多,熬夜多,运动少,几未生病,无“三高”。初诊:2015年3月6日。
【发病过程】
全身乏力,头脑昏沉,诸事索然无味,“四力”(精力、体力、记忆力、性能力)不振,但能吃会睡,食量大,喜肥肉,不及2个月体重净增2公斤。
【首诊证候】
刻诊:体态壅懒,面晦浊垢,神情呆顿,胸稍闷,身体重,汗多而粘,晨起口苦,大便溏,舌不红苔白腻中根部罩黄色,脉弦细。各项检查,查无异常。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亚健康状态。
中医诊断:未病(湿遏脾胃)。
治法:祛湿健脾。
此温困太阴,湿气弥漫三焦之亚健康;化湿为主,健脾为次,柴平汤、藿香正气散加减:柴胡10g,炒黄芩5g,藿香10g,茯苓20g,苍术10g,炒白术10g,厚朴10g,法夏10g,陈皮10g,大腹皮10g,泽泻15g,桔梗5g,苏叶5g,灸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每剂煎2次,和匀,日3服。并嘱全程节食少吃肥肉,增加运动。
【随诊过程】
二诊:2015年3月26日
头昏、胸闷、身体重减轻,头脑变清,口苦已去,大便变软,但“四力”不振改善不大,舌脉几同一诊。此湿去一半,而脾虚气弱依然,健脾与化湿并重,金不换正气散、理中汤、五苓汤加减:藿香10g,苍术10g,炒白术10g,干姜10g,党参10g,厚朴10g,法夏10g,陈皮5g,桂枝10g,茯苓20g,泽泻15g,炒黄连3g,炙甘草5g。7剂。煎服法同一诊。
三诊:2015年4月24日
昏沉显减,面色变洁,睡眠时间减少,运动增多,“四力”渐起,汗出减少,大便正常,但仍感身体少许困乏,舌稍淡、苔薄白中根略腻衬黄,脉弦细滑。此湿邪大去,而脾虚突出;理中汤、参苓白术散、保元汤加减:党参10g,干姜10g,炒白术10g,苍术10g,桂枝10g,生黄芪30g,茯苓30g,炒黄连3g,炙甘草5g。14剂。煎服法同一诊。
2015年12月21日遇之,脸色清泽,“四力”正常,头脑昏沉等湿阻症状完全消失,体重减轻3.5公斤,俨然“帅哥”一个。
【按语】
亚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吃得太多而累脾,用脑太多而伤脾,动得太少而困脾,三者合而为之,尤其青壮年人,多与湿阻太阴脾有关,其结果常查无其病,但身有不适。
1、湿邪为始作俑者:身困、体乏、头昏、神疲、头脑不爽、性欲淡漠者,可病可不病,而无病者见之,多为亚健康。其中属湿者,实多虚少,寒多热少,湿遏脾胃是其病变中心。盖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所致亚健康有重、闷、呆、腻、濡五个特点。“重”指全身沉重如乏,头重如裹,“闷”指胸闷、头脑发闷、精神不爽,“呆”指纳呆、食少和神情呆顿,“腻”指舌苔腻,大便粘腻或溏滞;“濡”指脉濡、脉细、脉软。辨证时无需五个特点齐备,只要机属“湿遏阻脾”,但见一症便是,治从祛湿健脾。
本案能吃会睡,懒于运动,体胖脂高,结合全身沉重、乏力、头昏、神疲、苔腻等临床表现,本案除脉滑与之不吻外,余皆如出一辙,当然辨属湿邪,而从湿论治。而湿邪有缠绵难解的特点,因此,不可指望几剂中药能药到病除,必须借以时日,待湿邪消去,才能重回健康。
2、脾失健运是生“湿邪”主因:脾主运化水湿。可以说,湿生之本,无不在脾。因此,本案的另一治疗主线就是健脾。但要处理好祛湿与健脾的关系。一般说,甘温补脾之药不能早用与过用,因为补之更易助湿。需湿邪大部已去,再议健脾,则所用补药更易尽其补脾气之能事。正因如此,本案一诊祛湿佐以健脾,即用柴平汤化少阳和太阴之湿,用藿香正气散芳化、苦燥和淡渗上、中、下三焦之湿。二方均在祛湿的基础上健运脾气。形成湿去脾易健之治局。二诊祛湿与健脾并重,祛湿用金不换正气散,健脾用理中汤,而五苓汤则既健脾又渗湿。三诊健脾佐以祛湿,用理中汤、参苓白术散、保元汤,全力补脾益气,而祛湿之药则体现在其茯苓、白术、薏苡仁、扁豆等健脾祛湿药之中。
3、寒湿易夹湿热:湿邪寒化更多,治之宜苦温燥化;热化较少,治之宜苦寒燥化。临床较常见的的湿邪寒化之中夹着热化,治之宜苦温之中佐以苦寒。本案虽只能在口苦和苔中根腻浊之中罩着黄色辨之为“湿热”,但其食量素大,尤喜肥肉,多食积滞易化热,肥肉腻浊易生湿,故为寒湿中夹蕴伏之湿热。此所以一诊用柴胡配黄芩,和解之中兼清化湿热;二诊之后稍佐黄连,兼苦寒清化。
4、三焦分治湿邪:治湿之道不可局限于芳化上焦之湿,也不可只知苦燥化中焦之湿,更不可只惯于淡渗下焦之湿。由湿性容易弥漫三焦,因而要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祛除。所谓“开上、燥中、渗下”三管齐下是也。如此始可湿去脾安。本案除茯苓、白术之外,平胃散、五苓散、藿香正气散,正为三焦分治湿邪而设。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