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明,广东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原院长,主任中医师。曾庆明扎根基层40年,师从全国伤寒名家陈亦人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学术传承人10多名,主持、参与主要科研课题多项,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制定的三部标准(《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成为国家标准及全球标准。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邹某,男,时年53岁,体质壮实,素喜食肥甘厚腻,无“三高”病史。初诊:2013年12月30日。
【发病过程】
12月26日晚着凉第二天午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达39.4℃,急服退热西药,出一身汗后,热退身凉,一夜无恙。自恃身体壮健,28日爬山再次受凉,晚上又寒热阵作。29日一早,神疲乏力,全身骨节疼痛,虽厚衣仍怕冷,时作寒战,无汗,鼻塞声重,口苦、口渴不欲饮,纳眠可,小便不黄,大便软、无腹泻;舌边尖稍红,苔白中衬黄稍欠润,脉浮紧数,重按有力。体温38.9℃。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风寒表实兼邪欲入阳明、少阳证)。
治法:汗、清、下、和、补法同施。
此为太阴与少阴已弱之人,受太阳风寒遏郁、阳明初欲化热、少阳胆火渐露上炎、阳明胃腑不虚之感冒,当汗、清、下、和、补同施。
处方:大青龙汤合小柴胡汤加减:生麻黄20g,桂枝15g,白芍15g,葛根30g,杏仁10g(打),生石膏80g(先煎),知母15g,山药15g,柴胡30g,黄芩10g,姜半夏10g,沙参20g,生大黄10g(后下),青蒿30g(后下),神曲10g,生黄芪30g,制附子20g(加蜜先煎60分钟),炙甘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掰)。2剂,每剂煎2次,2剂中药共分成6份,每份约200毫升,不分昼夜每隔2小时服一份,服如桂枝法。2剂24小时内服完。
【随诊过程】
二诊:2014年1月2日
服第一服药后,诸证加重,寒战发热,厚衣不得其汗,体温升至39.3℃。嘱续服第二服,并盖被啜热粥,得周身汗出,体温降至37.9℃;第三服后再得周身汗出,大便稀泻一次,体温降至37.6℃;第四服未再得汗,但再得大便畅泻一次,晨起体温降至36.6℃,恶寒和头身痛去;说话仍稍带鼻音,神稍困,体稍乏,口稍干苦,大便稀溏,胃口稍差,所幸食量未减。苔薄白,脉弦细尺稍弱。此太阴与少阴阳虚气弱更兼太阳余邪未尽之证。嘱第五、六服不再服用。电话处三方:
方一:桂枝人参汤合玉屏散加减:桂枝20g,党参15g,炒白术15g,干姜5g,炙黄芪30g,防风10g,神曲15g,制附子5g(先煎),生姜6片,大枣6枚(掰),炙甘草10g。1剂,水煎服,分二次,出差前服完。
方二:处方一免煎颗粒剂:6剂,每天服1.5剂,三餐饭后滚开水冲服,共服4天。
方三:晨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10g,晚服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冲剂2袋,共服4天。
药后按时出差,无恙归来。
【按语】
本案因复受寒引起的太阳风寒表实兼邪、欲入阳明和少阳之证,属于三阳同病。年逾五旬,生理上已少阴太阴阳气虚。如何快速退热而又不复发热,在治法上要不适时机地实施“截断扭转”。“截断扭转”上个世纪80年代由上海姜春华先生提出的,总体思想是:温病卫分治气,气病治营;即卫分表证尚未入气分,治卫分证的同时清其气热,使气热出表;气分证尚未入营分,清气的同时凉其营热,使营热出气,这与叶天士的“透热转气”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战略思一致。将其治法移治六经病,则可有多重含义。
1、清法、下法不嫌其早:如病太阳,在发汗的同时兼清阳明、下腑实,截断邪气入里,使气热得清,这有益于解太阳之表。一般用生石膏30-60克(先煎);生大黄5-10克或加玄明粉15克分冲(后下)。如何防止早清和早下不会引邪入里,方法是在没有三阴阳虚之明证之时,也配用制附子、人参、黄芪顾护胃气,扶正气而阻邪入里。本案一诊的临床表现是一派太阳风寒表实之象,但“口渴不欲饮”已示内在阳明气热之机,而“大便软不腹泻”表明腑气不虚,可任攻下,故用石膏和大黄。
2、经腑同治,清下同施:这种治疗方法是扭转邪气入里势头,尽早驱邪外出,适合于太阳实证又兼心烦口渴、大便秘结之证,形成汗、清、下三法并举祛邪外出。但并非一定要阳明气分热和腑实证具备或明显时应用,只要病机已露阳明经腑同病,即应先其时而清下。何谓“先其时”?如大便溏滞不爽,或大便粘滞,或大便有不尽感,均表明肠腑气滞不畅;平时大便虽不秘结但也不易腹泻,或平时大便、偶会腹泻,但体质尚强能耐泻下,均是可下之时。用泻的目的不是治疗阳明腑实,而是借谷道祛邪于外。明代吴又可说“大黄为祛邪而设,非为结粪而设”,是则,泻下和发汗,手段与途径不同,驱邪于体外则一。此时并非要“痞满燥实坚”才用下法,即能先于阳明腑实之前,就可启用大黄,而且要生用后下。
当今三餐肥甘厚腻、饱食,感冒之前多数带有阳明气热和肠道积滞倾向,为感冒后邪气可能蹯踞阳明、负隅顽抗留下隐患。所以,感冒之初,就要寻得“时机”,不妨“因地制宜”地截断扭转,尽可能早用石膏和大黄,兼湿热者则用黄连、黄芩、黄柏等,邪气尚未入里即已被清化或泻出,即便入里亦无藏身之所。临床上只要有汗、下、清三法并用的感冒,寒热愈重好得越快,效果远速于西医。所熟知的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柴葛解肌汤、九味羌活汤,防风通圣散等,都是不失时机地汗法同时使用或清、或下、或既清又下的方例,用好了都是1-2天病愈。患者素体壮实,平时酒肉过食,四天中、两次感冒发烧,和阳明肠腑素有积滞关系密切。因此,一诊即用石膏与大黄,不仅热退,而且为二诊温补太阴与少阴奠定了基础。
3、表病治里,既治表之已伤,又先安里之“未受邪之地”:笔者发现,多数风寒表实证的第二、三天,有欲入阳明的趋势,如心烦、口渴、大便干、舌尖边稍红等,甚至即便心烦而不躁,口渴不甚引饮,便软而干燥,只要舌不淡、便不稀,体质尚壮,就可在太阳表证大力发汗的同时,着手清下,务求汗、清、下三法联合早用。如此既透热转气,又截断扭转,形成协同的“早”、“短”、“准”的疗效,使邪有出路。里邪去,则表邪易解,邪去则正安,多能药后一二天之内,即热退身凉,疗效明显快于和优于西药。但要指出的是:祛邪易伤正。在强调早用汗清下法的同时,也要强调二点,一是中病即止,避免过剂伤正。一般说,只要汗出和便通或便泻,邪多已溃,热必大清,当见好即收,即便余邪未净,也要“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衰其大半而止”,不可恋战。所以,三法联用,1剂起,2剂止,最多不过3剂。煎服法上,要浓煎二次,每天服2剂,分5-6次服,不分昼夜频服。得汗出、便通体温下降,即停后服,不必尽剂。当重新辨证,开具善后处方。如热仍未退,当重新审视辨证和用药是否有误,易他方治疗。本案一诊2剂中药分成六服。服完第4服热退,故止后服,并于二诊重新拟方善后。二是要配伍制附子、人参、黄芪、白术等补益三阴正气药,使汗、下、清能尽展其祛邪之长,而力避其伤正之短。仲景有“不可发汗”,“不可下”,“不可吐”,“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伤寒论》条文第170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伤寒论》条文第81条)等,吴鞠通有白虎汤五禁,皆是指不可单纯用汗、清、下法。当与人参、黄芪、制附子等益气温阳药物配伍应用时,则是可逾越“雷池”和禁区。本案一诊用大青龙汤加大黄与太子参、黄芪、制附子并用即充分的体现了这一治法。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