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傅应昌: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心悸病

发布日期:2023-10-20 17:50:49 来源:阳江市人民医院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傅应昌,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阳江市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精确,用药稳妥,擅长外感热病、咳嗽、不孕不育症、颈椎病、腰腿痛、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及慢性胃炎的治疗。主持省级科研立项3项,参与4项,主持市级科研立项5项,参与4项。发表国家级论文15篇,省级论文8篇,并参与1部专著的编写。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陈某,女,时年59岁,2020年6月1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1月前开始出现反复心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不齐。

  【首诊证候

  刻诊症见:患者心悸1月,容易心慌,自觉疲乏,思虑较多,偶有胸闷、气短、视物模糊,听诊心率正常,睡眠欠佳,胃纳、精神一般,舌淡稍暗,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心悸病。 

  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重镇安神。

  处方:归脾汤加甘麦大枣汤加减。黄芪30g、制白术10g、当归3g、枸杞子10g、党参15g、茯苓10g、陈皮5g、酸枣仁16g、浮小麦30g、大枣10g、炙甘草5g、龙骨30g、牡蛎30g、珍珠母30g、柏子仁10g、丹参15g、制何首乌15g,7天,水煎内服。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诉服药后心悸症状明显减轻,疲乏好转,舌脉同前,但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去当归,加赤芍、地黄、麦冬,继续7天治疗。处方:黄芪30g、枸杞子10g、党参15g、茯苓10g、大枣15g、酸枣仁15g、炙甘草5g、龙骨30g、牡蛎30g、柏子仁10g、丹参15g、制何首乌15g、赤芍10g、地黄10g、麦冬10g。

  三诊:

  患者症状基本已经控制,睡眠、饮食、大便正常,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稍沉细。

  继续守方治疗1周巩固。

  【按语】

  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惊悸”等,主要病位在心,常与脾、肾有关。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证,患者常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每于情志波动、劳累后发作,并伴胸闷、气短、失眠、眩晕诸症。

  该医案中患者1月前出现心悸,伴随心慌、疲乏、失眠,同时思虑较多。考虑患者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益气健脾,养心安神。归脾汤出自《济生方》,具有补心益脾和安神养血之功,对气血亏虚和思虑过甚引起的体倦和失眠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谓:“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本医案治疗中,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基础上加入龙骨、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患者舌苔稍暗,考虑体内有瘀,加入丹参活血化瘀。患者疲乏视物模糊,考虑精血不足,加入制何首乌养肝肾、益精血。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津液不足有虚火表现,则去当归,加入赤芍、地黄、麦冬养阴清热。

  (本案编者:范慧婕)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