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晓玲,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中医哲学访问学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欧某,女,时年52岁,因“发现肝功能异常1周,发热1天”于2011年3月25日初诊。
【发病过程】
1周前出现乏力、纳差、胃脘胀闷,自行服用胃炎清等药物后症状无改善,当地门诊查生化提示:ALT 433U/L,AST 529U/L,TC 2.27mmol,HDL-C 0.37mmol/L。当地医院予常规对症护肝、抗感染,但效果不佳,今日出现发热,故来诊。
【首诊证候】
刻诊症见:发热,时有恶寒,头晕,咽干口苦,小便黄,腹泻水样便数次,舌暗红,苔薄黄稍腻,脉弦滑略浮。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病史;否认病毒性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
个人史: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适龄婚育,配偶及女儿均体健。否认家属有乙肝等相关病史。
查体:T 39.7℃,P 102次/分,R 21次/分,BP 122/73mmHg。神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对答合理,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明显黄染,胸颈部未见毛细血管扩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颜面略有浮肿,咽无充血,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软,墨菲氏征(弱阳性),余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无肢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2011年3月25日我院)血常规:WBC 5.38×10E9/L,NEUT% 67.8%,LYM% 17.5%,RBC 3.35×10E12/L,HB 98g/L,HCT 29.0%,PLT 165×10E9/L;血氨:正常;凝血:PT 13.7s,AT 76%;生化:ADA 39U/L,PA 294mg/L,LAP 71U/L,ALT 447U/L,AST 552U/L,ALB 30.0g/L,GLB 36.4g/L,GGT 61U/L,ALP 191U/L,TBIL 26.2umol/L,DBIL 19.6umol/L,TBA 10.5umol/L。胸片: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肝内光点稍密集增粗,未见明确占位,胆囊壁增厚,脾脏、胰腺未见明显异常。B超:双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1、肝功异常查因;2、发热查因。
中医诊断:1、肝着病(肝郁脾虚,湿瘀热结);2、发热(寒热错杂证)。
治法:以急则治标为则,以疏表、清热、和中为法。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百合地黄汤。柴胡20g、桂枝10g、干姜5g、黄芩15g、牡蛎25g(先煎)、天花粉15g、百合10g、生地15g。
【随诊过程】
次日复诊,体温降至38.1℃,未再腹泻,头晕恶寒、口干口苦减,干咳无痰,晨起多汗,腰背酸痛,小便黄,舌暗淡,苔薄黄腻,脉弦滑。予调方大柴胡加瓜蒌干汤:柴胡20g,法夏10g,枳实10g,黄芩5g,生姜10g,大枣20g,大黄5g,白芍10g,天花粉20g。
第三日复诊,体温37.6摄氏度,无恶寒,无头痛头晕,口干口苦稍减轻,无胸闷,干咳无痰,晨起出汗,无腹痛腹胀,无腰背酸痛,小便黄,大便偏烂。舌暗淡,苔薄黄腻,脉弦滑。予调方桂枝人参汤合当归芍药散:桂枝12g,党参10g,白术20g,干姜15g,炙甘草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川芎10g,泽泻15g。
服用此方后患者精神转佳,发热消退,干咳无痰、晨起出汗、大便烂明显改善。颜面浮亦肿退。复查肝功能提示轻度异常,后继续予改柴芍六君汤调理,1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停药。
【按语】
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可以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肝功能的代谢异常,寻求病因的过程就是查因。肝功能异常查因是肝病科一个常见而又复杂的疾病诊断,并非只有肝脏方面的疾病像各种病毒性肝炎,如此案患者,诊治期间专科排除常见嗜肝病毒及非嗜肝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害、代谢性肝病等常见肝损病因。予邀妇科、内分泌科、血液科、呼吸科会诊,考虑不排除肠道感染、败血症、恶性胸部肿瘤、非典型的病原体感染及溶血性贫血,建议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完善检查,要求中医治疗为主。
池教授认为,肝为贼赃,不管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肝病,或者中医所谓的肝病,无例外都体现了变化多端的特色,在面对疑难肝病时,要时刻牢记:疾病多种,但都不出六经范畴。分经辨治,有可循之规。
此外,中医论治急病,不可死执一病一治,也无需机械强调对因施治,此时应该更重视患者“证机”的特点,如《内经》所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柯韵伯说,要在六经中求根本,不在病名上求枝叶。这也是叫人重视辨病机,不过分计较病名。本例患者肝功损害原因未明,且由于合并反复发热,诊治过程中曾予常规对症护肝、抗感染但效果并不佳,而中医的辨证论治对症状改善及病情恢复却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治疗中需时刻抓住主证,证变治变,治变方变,此为圆通治法。
(本案编写:赵朋涛、张朝臻)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