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池晓玲:清燥救肺汤辨证治疗肝硬化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发布日期:2023-09-07 17:00:07 来源: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池晓玲,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中医哲学访问学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陈某,女,时年68岁,2009年11月3日入院。

  【发病过程】

  患者因“反复乏力20年,加重伴咳嗽3天”入院。患者1990年因胃溃疡于广州某医院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中输血900ml,2个月后自觉乏力,查肝功异常,未行进一步检查,遂间断口服护肝降酶类药物治疗,乏力反复。1993年检查示丙肝抗体阳性,曾先后于外院行短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各1个月,均因未能耐受其副作用而停药。2006年外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并行脾切除术。2009年11月1日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0℃,伴乏力加重,咳嗽、咯黄痰,急诊予常规退热治疗后热象稍缓,乏力、咳嗽及咯痰等症状则无明显改善,遂于11月3日入住肝病科。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脾切除史、胃切除史(胃大部分切除)。

  中医诊断:臌胀(肝郁脾虚,湿瘀热结)、咳嗽(风热犯肺)。

  入院后咳嗽明显,咯黄痰,无带血丝,咽痛,身目黄染,腹胀,于11月4日开始反复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9.0℃。呼吸科会诊后明确补充诊断: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感染。治疗上除护肝、利水、补充白蛋白、改善凝血功能等专科对症支持治疗外,先后予新雪片、痰热清等清热祛痰类中成药口服、静滴,西可奇口服止咳,伊舒诺静推化痰,并予左氧氟沙星静滴抗感染,中药予桑杏汤、止嗽散等汤剂口服,经处理后至11月7日池教授查房时患者热象仍反复不退,咳嗽、咯痰、咽痛均未见改善。

  症见精神疲倦,乏力,发热,无恶寒,咳嗽,呈痉挛性发作、咳则难缓,睡前必剧发一次,痰色黄质黏难咯,无带血丝,口干咽燥,无流黄涕,胸满胁痛,身目黄染,腹胀无腹痛,双下肢浮肿,左眼白球瘀血灌睛,赤如涂朱,小便黄,舌黯红少津,边尖齿痕,苔薄白偏干,脉细数。池教授指出:此时时令秋末,仍为燥金主事,《内经》言:“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又言“诸气抑郁,诸呕喘满皆属于肺”,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亦为燥邪伤肺劫阴之象,遂建议中药以清燥救肺汤化裁,药用:桑叶20g,石膏(先煎)25g,北杏15g,杷叶15g,阿胶15g,火麻仁15g,西洋参20g,沙参25g,麦冬10g,瓜蒌皮15g,浙贝15g,甘草5g。煮后嘱患者频频少服。

  【随诊过程

  1剂之后患者热退,咳嗽改善,痰转色白质稀易咯,无带血丝,口干咽燥、咽痛、胸满胁痛、白睛瘀血等证明显减轻,予停抗生素、祛痰止咳等药物,并继续该方加减治疗,至11月12日,患者未再发热,偶有咳嗽,无明显口干咽痛、胸满胁痛等症状,调理后于11月22日痊愈出院。

  【按语】

  回顾本例患者发病及治疗过程,虽明确为感染性发热,然而经西医抗感染、祛痰、止咳等治疗却毫无改善,而中医辨证准确后,则能1剂起效。

  本例患者发热后久羁不退,伴咳嗽、咽干等呼吸道症状,考虑既有其长期肝病的影响,亦有时令气候的作用。盖患者久染浊毒之邪,浊毒伤肝,肝失疏泄、气血失和,久可化火蕴热,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凡病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又木郁土壅,脾失健运,湿浊内阻,郁久化热,久则耗气伤阴,致阴津渐损。肝病患者久而有重阴之象,即是源此,此为本因。患者发病时为秋末,仍为燥金行令。根据运气学说,金气偏盛,人体易发诸如喘促、咳嗽、肩背痛等肺经循行部位的病证,同时由于金克木,还可出现其所胜之脏肝木的病变,而此时的气候表现则主要以燥气流行为特点,秋令燥气对人的影响,因而导致秋燥病的发生,是当令时病发生的必然。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言:“秋伤于燥,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叶天士明确指出:“燥气上受,上干于肺,令人咳嗽”(《叶天士医案·咳嗽门》)。乃因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或者加甚阴津亏损的病变,由此又出现干咳少痰、痰不易咯出,甚则带有血丝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燥胜则干”。此为标因。正是因为素体阴液久耗亏虚,又感燥邪,导致阴津进一步耗伤,病情复杂缠绵。若认为其单纯由外邪引起或单纯由阴虚所致,都是片面的,故初用清热类中药桑杏汤、止嗽散等解表、润燥、止咳方药难以取效。

  本例患者湿热伤阴之体,在发热初期,为本虚标实之证,此时若一味疏泄、清解、攻伐,可能导致肝之阴津受伐而病势反增,正气本虚,虚其虚,可导致邪气留恋不解;若一味养阴,则外邪羁留不去,导致闭门留寇,致病情反复不能痊解。因此,攻补兼施,根据病程久暂及邪正强弱,调整祛邪、养阴的“比例”,也是此类病证的治疗要点。本案方用清燥救肺汤,原著处“霜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以“轻润而不碍宣”,盖恐石膏质重沉寒,量多有碍桑叶轻宣之性,但本患者发热已久,病渐入里,表邪已缓,故相对重用石膏以清肺经之热。

  清燥救肺汤出自《医门法律·秋燥论》,由清代医家喻嘉言所创,以桑叶、石膏、麦冬、杏仁、杷叶、阿胶、胡麻仁、人参、甘草等组成,用治“诸气愤郁”及“诸痿喘呕”之证。原方以桑叶入肺、肝二经,古人称之为“肺家肝药”,兼有清肝热的作用,能够防止在肺的气阴两虚时,遭到肝木的反侮,是为君药。石膏、麦冬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经之燥;佐以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是为臣药;阿胶、火麻仁润肺养阴,使肺得濡润之性;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诸药配合具有清热润肺、滋阴功效。清代医家柯韵伯称赞此方云:“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就燥也。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集诸润剂制清燥救肺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矣。”确实为恰当之评。池教授认为,应用经方时方,既要识其精神,又不能囿于成见,做到“创新而不离宗,继承而不泥古”,故本案运用此方,除调整桑叶,石膏之量外,又易人参为太子参,以避助火之患,加入大剂沙参,在大队甘寒滋润药中,协同它药发挥作用;患者痰多,胸闷,故加浙贝清热化痰、瓜蒌皮宽胸理气。

  (本案编写:张朝臻、谢玉宝)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