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池晓玲:擅用活血化瘀法,肝硬化治疗获良效

发布日期:2023-08-24 17:29:52 来源: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池晓玲,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中医哲学访问学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专家,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刘某,男,时年44岁,因“反复双胁部胀痛不适伴乏力1年余”于2016年5月9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1995年1月体检查乙肝两对半提示“大三阳”,肝功能正常,自觉无特殊不适感,未系统诊治。2015年2月双胁部胀痛不适,乏力,纳差,在广州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间断保肝对症支持治疗,服用五酯片、肝泰乐等1年余,自诉无明显效果。近期自觉两胁胀痛不适,乏力,求治于中医。

  【首诊证候

  临床症见:精神疲倦,乏力,两胁胀痛不适,夜间尤甚,口干不欲饮,时有齿衄,量不多,腹胀,无明显纳差,睡眠差,二便尚可。

  查体:面色晦暗,肝病面容,肝掌征(+),蜘蛛痣(+),腹部平软,腹壁静脉轻微显露,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横指,无触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未见明显凹陷性浮肿;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辅助检查:肝功12项:ALT 103u/L,AST 78u/L,ALB 42g/L,GLB 34g/L;乙肝5项定量:HBsAg 6720.000COI,HBsAb<2.00IU/L,HBeAg 187.570COI,HBeAb 0.230COI,HBcAb 1.750COI;乙肝病毒DNA定量:3.87×10^5IU/ml;血常规:PLT89×10^9/L;AFP、凝血3项均正常;腹部彩超:符合肝硬化表现,脾大(脾长径16cm,脾厚4.5cm)。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

  中医诊断:积聚(肝郁脾虚,瘀血内阻)。

  治则治法:疏肝健脾,活血祛瘀软坚。

  处方: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5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香附10g,仙鹤草30g,延胡索15g,丹参15g,乌药15g,五灵脂10g(包煎),甘草5g,黄芪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另予恩替卡韦片0.5mg po qd 抗乙肝病毒。

  【随诊过程

  二诊:2016年5月18日

  患者诸症好转,无齿衄,无腹胀,仍感两胁胀痛不适,继上方加健脾益气、破瘀消积之品。

  处方:柴胡5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香附10g,延胡索15g,三棱5g,莪术10g,丹参15g,乌药15g,五灵脂10g(包煎),甘草5g,黄芪3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另予解毒化痞膏外敷肝区,每日贴1次,每次4h,并嘱患者坚持服用恩替卡韦片。

  三诊:2016年5月27日

  服上方7剂后,患者诸症缓解,胁痛消失,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继续前方辨证加减,并加服安络化纤丸

  处方:柴胡5g,桃仁10g,红花5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香附10g,丹参15g,乌药15g,五灵脂10g(包煎),甘草5g,黄芪30g,党参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之后患者坚持门诊治疗及复查,病情稳定。2018年6月28日复查肝功12项、凝血3项、AFP、血常规均正常,乙肝5项定量:HBsAg 4245.000COI,HBsAb<2.000IU/L,HBeAg 0.520COI,HBeAb 1.630COI,HBcAb 1.750COI;乙肝病毒DNA定量<1.0×10^2IU/ml;腹部彩超:符合肝硬化表现,脾大(脾长13cm)。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

  肝硬化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害发展而来,本例是由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不当发展而成。根据其临床特征,肝硬化代偿期多属“积聚”范畴,肝硬化失代偿期多属“臌胀”之范畴。本例患者瘀血内结之证明显,在治疗中宜以扶正祛邪为原则,选用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之膈下逐瘀汤加味时,注意加入黄芪等补虚扶正之品,切忌一味攻伐致正气愈虚。肝区不适是积聚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多与气滞血瘀相关。张景岳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治血,则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故活血化瘀过程中,行气是活血的先导,池教授认为血瘀者应以行气活血治疗为基本原则,临证过程中非常重视气药与血药的配伍,使气行血畅,延胡索、三棱、莪术是常用的药对。活血药三棱、莪术配伍行气药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大彰。

  在调整方药的同时,本例患者还予解毒化痞膏外敷肝区,药物通过刺激局部或穴位,并透过皮肤吸收,使药性循肝络而直达病所,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使气血调畅,肝脾之气升降有序,瘀者行,虚者补,则诸症自然得除。文献报道,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川芎、赤芍、桃仁、当归、三棱、莪术以及中成药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复方鳖甲软肝片、六味五灵片、肝爽颗粒等,能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降低纤维细胞活性,减轻门脉压力等,从而可使肝脾回缩变软,这一观点在本例患者的治疗中亦得到了印证。

  (本案编写:欧金龙、谢玉宝)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