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辨证:胸阳不振证。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处方:附桂地黄丸加减。附子10g(先煎),肉桂3g(焗服),熟地30g,山茱萸20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0g,牡丹皮10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磁石30g(先煎),五味子10g,7剂。
二诊:2016年3月27日
胸闷、气促较前好转,下肢浮肿较前减轻,汗出、疲倦等症减少,胃纳一般,睡眠差,二便常。舌淡嫩苔水滑,脉沉细。
处方:上方加石菖蒲10g、远志10g,加强开窍安神,协助改善睡眠。
【按语】
患者年迈,病史较长,久病体虚,损及心阳,胸中阳气虚衰,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心悸不安、面白肢冷;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故自汗多;阳虚寒盛,水饮下犯,故下肢浮肿。因而使用附桂地黄丸,在温养心阳、利水通脉的同时,温补肾阳、重镇安神,让心肾得以相交,不至于心阳离了肾阳之固摄而出现暴脱;另外,苔薄黄为阳气不足、气机不行之郁热,并非真有热邪,方中泽泻、丹皮均可利水助行气化郁热,无需再使用清热之药。
这个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心阳不振导致胸闷心悸肢肿症状,遣方用药上,也可使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温阳利水的方剂,但考虑患者年迈,又有糖尿病病史,肾气本虚,容易出现心肾阳虚的兼证,故使用附桂地黄丸,心肾同治,令心阳有所依附,建议患者平素可配合服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协助改善症状。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