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张忠德:虚实夹杂咳喘频,应从肺脾肾论治

发布日期:2023-06-30 22:38:03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张忠德,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辨治肺系病及疑难病,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见解;善用“平调五脏”治疗内科及妇儿疑难杂症。在患者疾病康复方面,善用个体化药膳进行预防与治疗。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詹某,男,时年4岁半,初诊:1998年3月24日。

  3年前感冒后开始出现反复咳嗽气喘,每次发作常持续1月余,平素每逢天气变化易感冒,感冒后必发咳喘,遂于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晨起咳嗽,喉中痰鸣,痰黏难咯,鼻塞,流清涕,怕风,面色萎黄,纳一般,入睡难,夜间汗出多,夜尿频,大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既往湿疹病史,牛奶、鸡蛋、海鲜等过敏史。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慢性咳嗽。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风寒束表,肺脾肾虚。

  治法:宣肺止咳,健脾化痰固肾。

  处方:紫苏叶10克、蜜枇杷叶7克、浙贝母10克、前胡6克、紫菀6克、太子参10克、桑椹10克、炒白术10克、炒麦芽10克,共7剂。水煎服,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1998年3月31日

  晨起偶有咳嗽,喉中痰鸣减轻,无鼻塞流涕,面色萎黄,纳一般,仍入睡难,夜间汗出多,夜尿频,大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上方去紫苏叶、蜜枇杷叶、浙贝母等;加龙骨、牡蛎各10克重镇安神、敛汗止咳。共7剂。

  三诊:1998年4月12日

  2天前受凉后出现流清涕,晨起咳嗽,喉中痰鸣,少许气喘,面色萎黄,纳眠差,夜尿频,大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处方:上方去太子参、前胡、龙骨、牡蛎等;加蜜麻黄3克宣肺平喘,浙贝母10克、法半夏5克燥湿化痰,黄芪5克、党参10克益气健脾补肺,炒六神曲5克健脾消食解表。共7剂。嘱家长加强日常看护,避免受凉。

  患儿继续定期门诊复诊1月,已无咳嗽、咳痰、气喘、流涕等。

  【按语】

  小儿“三有余,四不足”,其肺脾肾三脏常不足,功能失调,引起气血津液运行失调而凝聚为痰,痰饮留伏是本病的主要内在因素。内伏之痰每因气候变化、饮食起居失常、过食生冷等诸多因素所动,以致痰与邪气交互为患,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痉挛,肺失宣降则咳而不已。病位在肺,与脾之运化,肾之气化有关。

  本案患儿咳嗽、气喘反复发作,病程日久,致肺脾肾气虚,痰湿内生,留伏体内,又外感寒邪,引动伏痰,发为虚实夹杂之证。故初诊用紫苏叶宣肺散寒以祛邪,蜜枇杷叶、浙贝母、前胡、紫菀化痰止咳平喘,炒白术、炒麦芽健运脾胃,太子参、桑椹补益肺脾肾,全方攻补兼施。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虚下元不固,肾失摄纳,气不归根,则可上逆而咳,而肾虚不能制水,水饮上逆,亦可导致咳嗽。故《景岳全书·喘促》云:“喘有夙根……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故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二诊时患儿为缓解期,慢性咳喘之本在脾,治痰为要,故治以健脾化痰止咳为主,佐以处理兼症;三诊再次外感寒邪而复发,此时急则治其标,病位主要在肺,治以宣肺化痰止咳为主,兼以固护肺脾肾。本病虚实夹杂,尤重精治细防,除了遣方用药需要分期而治,更需要家长配合做好小儿日常调护,以减少复发,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

(本案编者:祝鸿发 主治医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