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张忠德:表寒里热复夹湿,识清病机终解“热”

发布日期:2023-06-29 17:46:13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张忠德,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辨治肺系病及疑难病,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见解;善用“平调五脏”治疗内科及妇儿疑难杂症。在患者疾病康复方面,善用个体化药膳进行预防与治疗。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卓某,男,时年51岁,初诊:2001年3月16日。

  患者2周前因外出晚归回家途中受凉,初起无发热,少许恶寒,流清涕,喷嚏,肌肉酸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后汗出,无流涕、打喷嚏,但开始出现发热,气喘,咳嗽,咳黄痰,遂于当地诊所就诊,使用抗生素治疗1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仍时有波动,遂于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发热2周。

  症见:发热,体温40.2℃,微恶寒,无汗,肌肉少许酸痛,气喘,咳嗽,咳黄痰,纳一般,脘闷,小便调,大便稍烂,舌红,苔白腻,脉滑数。形体偏胖,既往哮喘病史5余,平素未规律治疗,仅发作时使用沙丁胺醇,控制欠佳,夜间仍时气喘,咳嗽。建议完善抽血及影像检查排查发热原因,患者拒绝,要求中医药治疗。

  既往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1、发热;2、支气管哮喘。

  中医诊断:1、发热;2、哮病。

  辨证:表寒里热夹湿。

  治法:疏散风寒,清泻里热,兼和中利湿。

  处方:香薷10克,桂枝10克,蜜麻黄5克,紫苏子10克,苦杏仁15克,桔梗15克,威灵仙20克,柴胡15克,连翘25克,陈皮5克,太子参15克。服法:共7剂,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01年3月30日

  患者诉服药3剂后热退,遂自行停药,后再次发热,因觉诊病路途远便在当地继续使用抗生素,但未能得到控制,今日复诊症见:发热恶寒,体温39.1℃,偶有喷嚏,颈项部疼痛,气喘较前好转,咳嗽,咳黄痰,咽痛,倦怠乏力,舌红,苔白微腻,脉滑。

  处方:上方去香薷、苏子、桔梗、灵仙、陈皮等;加荆芥15克、防风15克增强疏风解表之力,葛根30克解肌退热、生津;青蒿15克透邪热外出,牛蒡子15克解毒利咽,生地20克清热生津,太子参改为党参15克专扶正气。共7剂。

  三诊:2001年4月10日

  现仍有发热,最高体温为38℃,无恶寒,咳嗽,气促,无咽痛,乏力,舌红,苔白厚,脉滑。上方去荆芥、防风等;加丹皮20克、银柴胡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清透余热。共7剂。

  四诊:2001年4月16日

  服药后热退,昨日再次发热恶寒,体温最高达40℃,咳嗽,气促,乏力,舌红,苔白腻,脉滑。治疗仍以表里同治为则,疏风解表,清透里热,清热祛湿。

  处方:蜜麻黄10克,苦杏仁15克,连翘25克,青蒿15克,威灵仙30克,佩兰20克,桂枝10克,薏苡仁30克,羌活20克,防风15克,柴胡30克。服法:共7剂,日1剂。

  2001年5月4日电话随访时,患者诉热已全退,至今未再发热,气促不明显。

  【按语】

  证候特点:本案例患者中年男性,既往哮喘病史,控制情况欠佳。此次因受凉起病,后出现发热,喘息,咳嗽,咳黄痰等症状,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有寒邪入里有化热之机,临证所见:发热,体温40.2℃,微恶寒,无汗,肌肉少许酸痛,气喘,咳嗽,咳黄痰,纳一般,脘闷,小便调,大便稍烂,舌红,苔白腻,脉滑数。乃外寒未解,入里化热,与湿相杂之象。

  病机分析:患者反复高热,不排除肺炎可能,但患者拒行理化、影像学检查,治疗时仍当辨证用药。高热持续不退,应在常规辨证治疗时,尤要重视患者平素体质特点。体质可以影响疾病的传变规律,一般来说,阴虚体质,病变多呈热重于湿,且易化热、化燥,伤阴耗津;痰湿体质,病变多呈湿盛热微,湿重于热,且易于伤气伤阳;阳微患者,还可转化为虚寒性病变。正如《素问·痹论》所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此患者体胖,素体痰湿重,湿性黏腻,虽有化热入里,但未入营血。

  治疗思路:故治疗时当表里同治,兼顾祛湿,但不宜过于寒凉,当给外邪以出路,万不可闭门留寇。初诊之时桂枝、麻黄合用,以解在表之郁寒,使邪有出路,柴胡、威灵仙、连翘清解郁热,而不致凉郁邪气,苦杏仁、桔梗、紫苏子宣降肺气而平喘,香薷、陈皮化湿,太子参益气养阴,既可扶助正气,又可防热邪伤阴;二诊时,邪热已缓,遂加强解表、养阴,以引邪外出、养阴清热;三诊时表邪已去大半,以低热为主,故当退热而不苦泄,选用牡丹皮、银柴胡、地骨皮、白薇清虚火之品;四诊时高热再起,考虑余邪未尽,里热仍盛,湿热困于脾胃,继续解表清里祛湿。外感发热夹湿邪为患时,风热易除,唯治湿当如抽丝剥茧,湿尽去,病方能愈。

  (本案编者:戴洁琛 副主任医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