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辨治肺系病及疑难病,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见解;善用“平调五脏”治疗内科及妇儿疑难杂症。在患者疾病康复方,善用个体化药膳进行预防与治疗。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石某,男,时年65岁,初诊:2011年11月10日。 患者1周前出现双上肢红疹、瘙痒等不适,自行外用药(具体不详),但未见缓解,遂于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双上肢皮疹,色红,瘙痒难忍,无液体渗出,偶有气喘、咳嗽,无痰,少许呼吸不畅感,汗出不多,怕冷,纳眠可,夜尿多,每晚3~4次,大便一般,舌淡黯,苔中根部黄腻,脉弦。 既往史:既往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间质性肺病。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辨证:风湿热盛,肺脾肾虚。 治法:疏风清热,健脾化湿,补益肺肾。 处方:徐长卿15克,地肤子15克,薏苡仁30克,布渣叶10克,炒麦芽20克,苦参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乌梅20克,赤芍15克。共7剂。服法:水煎服,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11年11月17日 双上肢红疹未见明显缓解,有散在新发皮疹,瘙痒,偶有咳嗽,气喘,少痰,怕冷,纳欠佳,夜尿多,每晚3~4次,大便偏烂,舌淡,苔薄白,脉弦。脾胃中湿热之象已去,去薏苡仁、布渣叶清热祛湿之品;加水牛角30克、紫草10克以凉血活血,白扁豆20克、山药20克、炒白术20克以健脾开胃祛湿,亦可防水牛角、紫草寒凉败胃,以太子参10克易党参、黄芪,既可益气养阴,也可防过于温燥,以蛇床子10克祛风除湿温肾,防诸药寒凉郁邪。共7剂。服法: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1年12月1日 双上肢皮疹明显缓解,无新发皮疹,无瘙痒,仍有咳嗽,稍气喘,无痰,少许呼吸不畅感,怕冷,纳可,夜尿多,大便调,舌淡,苔白根厚,脉弦。现湿疹稳定,已无热象,故去水牛角、紫草、白扁豆、炒白术等;加炙甘草15克、陈皮10克、藿香15克健脾理气化湿,蜜麻黄10克、紫苏子15克、前胡15克、紫菀15克宣降肺气止咳。共7剂。服法:水煎服,日1剂。 门诊再次复诊时,患者诉皮疹已无再发。 【按语】 证候特点:本案例患者既往患有呼吸道基础疾病,长期有咳嗽、气喘、怕冷、夜尿频多等不适,为肺脾肾虚之象;风盛则痒不止,热盛则红肿,湿盛糜烂流水,患者皮疹以红肿、瘙痒为主,是风热偏盛,兼夹湿邪,发于皮肤。证属本虚标实。舌淡黯,苔中根部黄腻,脉弦,亦体现了阳虚兼夹湿热。 病机分析: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咳嗽变异性哮喘、间质性肺病病史,病位在肺,脾为肺之母,肾为肺之子,日久累及脾肾,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若遇饮食不节,过食辛香燥热食物,刺激脾胃,加重脾胃损伤,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蕴久化热,耗损阴血,失润化燥,阴血躁动而生内风。《诸病源候论》言:“其腑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风湿热相互搏结,熏蒸于外,阻于肌肤,则发病。 辨治思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应以疏风清热、健脾化湿为大法,兼顾补益肺肾。初诊治疗时以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徐长卿、地肤子、苦参祛风化湿止痒;薏苡仁、布渣叶清热健脾祛湿;黄芪、党参健脾补肺益气;乌梅酸收内风,兼生津润燥;炒麦芽消食化滞。二诊,因皮疹仍有新发,脾胃中湿热之象已减,故在继续顾护脾胃同时,加大清热凉血活血之品,加蛇床子燥湿祛风,兼可温肾壮阳,一药多用;三诊时患者病情已趋于稳定,故即刻去掉寒凉之药,“中病即止”,恐脾胃受伤,湿邪再生。 临证启发:湿疹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风、湿、热毒客于肌肤。正如《疡科心得集》提及:“湿毒疮,……因脾胃亏损,湿热下注,以致肌肉不仁而成疮也……久而不敛,乃暴风疾雨,寒湿暑热侵入肌肤所致。”故治疗时当根据标本之缓急、轻重,权衡祛除风湿热与平调五脏的比例。标症为主时,常七分祛邪,三分扶正,后结合患者服药后症状变化,逐渐调整攻补比例,使祛邪不伤正,正旺邪自退。既不能盲目使用清热凉血燥湿等苦寒药物,亦不可堆砌大量益气滋阴之品。过于苦寒则易戗伐五脏阳气,致正虚邪恋,病程迁延;过于滋腻则碍胃生湿,湿性黏滞,蕴邪于内,使病情缠绵难愈;过于温补则虚不受补,无法化为人体所需之气血,反成邪火,耗损阴液,加重病情。 (本案编者:唐丽娟 主治医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