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张忠德:“以平为度”——平调五脏法巧治小儿支气管扩张症

发布日期:2023-06-22 10:06:07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张忠德,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辨治肺系病及疑难病,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见解;善用“平调五脏”治疗内科及妇儿疑难杂症。在患者疾病康复方,善用个体化药膳进行预防与治疗。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周某,女,时年9岁,初诊:2008年1月21日。

  反复咳嗽咯痰8年,曾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每遇咳嗽咳痰加重,均需住院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处理后方可缓解,但每遇天气变化及感冒仍会发作或加重。10天前感冒后出现发热,咳嗽,咯黄脓痰,于当地医院治疗,服用西药、中成药后热退,但咳嗽咳痰明显,活动后气促。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门诊就诊。

  【首诊证候】

  症见:咳嗽,咯黄脓痰,量多,活动后少许气促,无发热,无胸痛咯血,无鼻塞流涕,面色萎黄,消瘦,纳眠差,二便调,舌红,苔微黄腻,脉细。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症。

  中医诊断:肺络张。

  辨证:痰热阻肺,脾肾不足。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健脾益气固肾。

  处方:浙贝母10克、蜜枇杷叶8克、苇茎10克、前胡10克、紫菀10克、桑椹10克、炒麦芽10克、大枣10克,共14剂。水煎服,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08年2月18日

  咳嗽减轻,咯痰减少,色黄质黏,活动后少许气促,口干,胃纳仍差,睡眠较前改善,二便调,舌淡红,苔微白腻,脉细。上方去蜜枇杷叶、前胡;加茯苓、五指毛桃、白术各10克益气健脾祛湿,北沙参10克养阴润肺。共14剂。

  三诊:2008年3月3日

  已无明显咳嗽,咯少许白痰,气促明显缓解,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苇茎、茯苓、五指毛桃等;加陈皮5克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黄精10克补气养阴、平补肺脾肾。共14剂。

  后患儿间断门诊复诊,以健脾固肾立法,现已可平稳过度天气变化,平素感冒次数明显减少,面色渐转红润,发育情况明显改善。

  【按语】

  支气管扩张症,即中医所言“肺络张”,古代文献并无此病名,与之相近的有“咯血”,“肺痨”,“久嗽”等,但对于类似的慢性化脓性肺病的描述自古有之,《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虚实第二条目记载很多相关条文如:“…肺气不足,咳逆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饮食…”,“…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肺气不足,心腹支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干呕心烦,耳中闻风雨声,面色白方…”。类似描述可知其关键有两点:一为咳唾脓血,二为肺气不足,古时因条件所限,劳动人民缺医少药,支扩症这一类慢性化脓性肺病往往容易迁延日久,肺脏受损严重导致肺功能减退,这也是描述的由来。肺络张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久病迁延;小儿患者多因幼时肺脏发育未实,反复感染肺疾未愈,损伤肺络兼之痰热内蕴,论治从清热化痰是应有之义。损伤肺络进而肺气虚损,因为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传变,后期往往伴有脾气虚、肾气不固。故除清热化痰外,还需顾护肺气,益气补肺,并依据辨证酌情加以补脾化湿,补肾纳气之药味。若只知攻邪不知补虚,病虽然一时缓解,肺卫不固,稍有吹风受寒病又再发。

  本案患儿年幼即起病,病程日久,耗伤肺脾肾之气。肺主皮毛,肺气不足,卫表无权则易反复感冒;脾主运化,脾胃受损,水湿无以运化,则聚而为痰,郁而化热,故痰多黄脓,舌苔黄腻;痰饮内伏,每遇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肺卫不足以固守,则外邪勾动伏痰,留滞气道,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痰多色黄、气促、发热等;痰热灼伤阴液,故见舌红。而本次患儿为外感后咳嗽咯痰加重来诊,就诊时表证已除,当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标实则为痰热阻肺。

  治疗当分两步走,第一步止咳化痰、健脾固肾并进;第二步待痰湿或痰热实证得解,则以健脾固肾为主,脾为肺之母,脾健则肺自固。肺卫得固,则外邪难袭,中下焦得健,则水湿运化,无以成伏痰。故初诊时用浙贝母、蜜枇杷叶、苇茎以清热化痰,前胡、紫菀以降气化痰止咳,桑椹补肝肾之阴,炒麦芽、大枣健脾益气,防清热之品损伤脾胃。二、三诊时,咳嗽、咳痰改善,此为痰热渐去之势,可逐步撤出清热化痰之品,增加健脾固肾的力度。

(本案编者:蔡书宾 副主任医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