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潘俊辉:中西医协同治疗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发布日期:2023-06-10 16:48:30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潘俊辉,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第六、七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第二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吸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肺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全国风温肺热病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邱志楠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赖某,女,时年38岁,初诊:2017年8月。

  患者自2014年11月开始每于受凉后出现喘息、气促伴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外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长期以表面激素吸入、抗组胺药物口服等治疗,喘息症状每年复发1-2次。

  20天前患者再次出现气促、咳嗽咳痰加重,咳痰、痰中带血,伴盗汗、胸痛,发热,最高体温39°C,外院胸部CT提示肺炎,诊断“肺炎,支气管哮喘”,先后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等抗感染及平喘、化痰等治疗后症状稍缓解,仍气促喘息,遂至院呼吸科住院诊治,诱导痰细胞学分类: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2.75%;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45ppb;PET-CT: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可能性大;肺组织病理活检:组织改变为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疾病;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累及呼吸系统、皮肤、心脏、神经系统、肌肉,FFS评分1分,ANCA阴性)”;予泼尼松片(初始为40mgqd,后逐渐减量,今维持10mgqd)、环磷酰胺、信必可吸入剂、顺尔宁片等,治疗后喘息、气促明显好转,仍觉肢体麻木、气短、盗汗,遂请中医科会诊。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喘息、气促2年余,加重20天。

  症见:患者神清,精神较疲惫,体瘦,面色偏白,语声偏弱。现无明显气促,时有阵发性咳嗽,咳痰白粘,间断自觉双下肢麻木,以左脚脚趾明显,双足畏寒明显,时有气短、自汗,头晕头痛等不适,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淡胖,略暗,边有齿痕,苔少色白水滑,脉沉细。

  【辨证论治

  证候:风痰内伏、脾肾两虚。

  治法:理肺化痰,通络祛风。

  处方:中药颗粒剂6剂,每日2剂,水冲服(括号内为折算为饮片克数)。苏子1包(15g)、莱菔子1包(10g)、白芥子1包(5g)、全虫1包(5g)、细辛1包(3g)、炙甘草1包(3g)、法半夏1包(6g)、路路通1包(10g)、苍术1包(10g)、牛膝1包(10g)、肉桂1包(3g)。

  其它疗法:患者双下肢麻木,考虑为痰阻经络所致,予以电针:曲池,条口,阳陵泉,昆仑,足临泣,均为双侧,每日一次,以理气通络化痰为法治疗。

  【随诊过程

  二诊:

  症见:患者诉精神好转,无明显气促,咳嗽减少,基本无咳痰,双下肢麻木稍减轻,仍足冷、气短、自汗,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淡胖,略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

  治法:理肺化痰,通络祛风,酌加温养脾肾。

  处方:中药颗粒剂10剂,每日2剂,水冲服。带药出院。苏子1包(15g)、莱菔子1包(10g)、白芥子1包(5g)、全虫1包(5g)、细辛1包(3g)、炙甘草2包(6g)、法半夏1包(6g)、路路通1包(10g)、淫羊藿1包(10g)、黄芪1包(10g)、酸枣仁2包(20g)、牛膝1包(10g)。

  三诊:

  症见:患者精神可,无气促、咳嗽喘息,基本无咳痰,双下肢麻木及足部畏寒感明显减轻,是觉气短、自汗,纳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淡胖,略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上方黄芪加量,路路通改为续断。之后患者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平稳减量和停药,1年后停西药,继续中药调治。

  【按语】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GPA)是一种罕见的、以呼吸系统受累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近年才逐渐被国内外认识。中医古籍及现代文献均无直接相关的论述。潘教授通过观察多例EGPA患者,指出本病肺系(肺、鼻、皮肤)受累常见,肺为风、湿、毒等诸邪所累,后期又常见肺肾阳虚、肺脾气虚等证,证候上具有“风、湿、痰、毒流注经络脏腑,或兼有脏精亏虚”的特点,应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攻克现代医学疑难病。

  本例患者中医辨证为风痰内伏、脾肾两虚,为本虚标实之证。缘患者脏腑精气亏虚,内生风寒湿邪,邪气伏于血络,遇风寒刺激而引动,内外相挟。痰浊寒湿内蕴,阻碍运化,故多有脾虚及肾虚之象,如舌淡苔白润,齿痕明显,频发喘促等。急则治其标,现患者双足麻木较明显,故以理肺化痰,通络祛风为法治疗,并配合针刺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后期加重补气健脾、温肾阳强筋骨。

(本案编者:黄婉怡)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指导:潘俊辉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