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邹旭:清热养阴法治疗荨麻疹案

发布日期:2023-05-22 16:45:32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疑难杂病。新冠疫情期间,驰援多地开展中西医联合巡诊,2022年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赴港。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人民好医生”、“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彭某,女,时年34岁,初诊:2022年1月。

  荨麻疹病史2年余,期间多次寻求治疗,经药物治疗后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十分痛苦,于 2022年1月前来门诊求医。

  【首诊证候】

  症见:初见双上肢起多处红疹,瘙痒难忍,口干口苦,睡眠质量一般,胃纳可,大便不畅,舌暗红,苔黄腻,脉象为双关动,右尺动,脉弦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风疹(风火内生、阴阳不调)。

  西医诊断:荨麻疹。 

  治法:清热息风、滋阴潜阳。

  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玄参15克、麦冬30克、生地20克、熟附子3克、干姜5克、柴胡10克、大黄5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黄柏10克、连翘10克、皂角刺15克,共14剂,每天一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服完14剂后,再次复诊,自觉发作次数减少,睡眠质量较前改善不少,但时感咽喉不适,口干,舌质嫩,苔白,脉弦细。故原方基础上,去除桂枝、龙骨、牡蛎,增加猪苓、鸡血藤、乌梅、防风,共十四剂,每天一剂。

  三诊:

  三周后再次复诊,颈前部皮肤有风团,其余未见,喉咙不适有缓解,舌淡红,苔薄腻,脉弦细。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增加淡竹叶、佩兰,共14剂。同时配合针刺双太溪。

  服药后,随访至今,暂未发作。

  【按语】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 “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证,民间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其实质是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感受风寒、风热之邪,风邪外袭蕴积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同,风邪乘虚侵袭所致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此案例中患者为青年女性,阳气易张,阴血易伤,长桑君脉法诊脉示双关动,右尺动,左脉弦细,提示阳明燥热,少阳郁热,厥阴风动,太阴失宣,总属阳亢阴伤,风火内生。阳明燥热,则口干,大便偏干;少阳郁热,会有口苦;水不涵木,肝木失养,风团内生;肺主皮毛,肺气失宣,皮毛失养,故出现荨麻疹症状。治疗上以龙骨、牡蛎重镇潜阳,玄参、生地、麦冬以养阴增液,柴胡、桂枝、炙甘草、赤芍可和解少阳,配合黄柏、大黄以清热降火,连翘、皂角刺可祛风止痒。

  二诊,患者服药后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且睡眠改善,说明阳亢、风火减轻,可去龙骨、牡蛎,加防风加强清热解毒,祛风透邪;口干,咽部不适,恐燥热伤阴,加乌梅以生津止渴,改善咽喉不适。鸡血藤可活血,有“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三诊,颈前部皮肤有明显风团,说明服药后机体正气奋力抗邪,风团再作。苔薄白腻,考虑为湿浊内阻,故加佩兰祛湿和中,宣畅中焦气机,平衡针针刺双太溪,以补肾水,滋水涵木,熄风止痒。诸症皆除。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身痒一症论述精详,明确指出了身痒当属于表证,当从表论治。如《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而《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在中医看来荨麻疹只是外在的一个症状,虽然疾病表现为表证,但病位不一定在表。辨证论治是中医基本原则,经方医学强调辨方证,而方证隶属于辨证体系。故经方临证之时,不能局限于皮肤表面疾患,一定要从六经角度、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考虑病邪的性质、病位等,始终着眼于辨证论治,正如张仲景所曰“病皆与方相应”,这才是中医的灵魂。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医学指导:邹旭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