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邹旭:针药结合、寒热并调治疗泄泻

发布日期:2023-05-11 17:51:37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疑难杂病。新冠疫情期间,驰援多地开展中西医联合巡诊,2022年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赴港。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人民好医生”、“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毕某,女,时年74岁,初诊:2021年2月20日。

  患者2年前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频繁腹泻的症状,行胃肠镜检查,提示:结肠憩室。患者多方求治,辗转于各大医院,接受过中医、西医等治疗,收效寥寥。

  【首诊证候】

  症见:便溏,呈稀水样,多夹有不消化食物;一日解稀便5-6次,无法自制,外出时需要穿戴成人纸尿片;每日头晕、乏力,无天旋地转感,体温偏低,平日维持在35.3℃左右,畏冷,接触冷水或稍食水果后则腹泻加重,睡眠困难,纳食可。舌淡暗,苔薄黄,脉细涩,寸脉先跳,关脉略动。

  辅助检查:胃肠镜示:结肠憩室。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泄泻(虚寒痰湿挟热)。

  考虑病属于阳气不足、厥阴虚寒、脾湿胃热所致,脏腑病位在肝、脾、胃、大肠。

  西医诊断:慢性腹泻(胆囊切除术后)。 

  治法:温阳散寒,祛湿清热,缓肝调脾。

  处方:乌梅丸、葛根芩连汤、归一饮加减。熟附子3g、干姜5g、炙甘草10g、川牛膝10g、乌梅10g、黄芩10g、葛根30g、黄连5g、细辛3g、猪苓10g、泽泻10g、法半夏15g、苍术10g、防风5g,香附10g、五指毛桃30g,共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针刺:平衡针法针刺双侧太溪穴、合谷穴。

  其他:嘱患者多晒太阳,注意清淡饮食。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2月27日

  患者面带喜色,告知腹泻明显好转,次数减少为一日3次,且已无大便失禁,基本可以自我控制;头晕大减,畏寒好转,体温上升至36.1℃。脉仍细涩,双寸先跳,厥阴脉动,太阴脉显形。考虑患者脾虚湿盛,遂予加佩兰10g,以增健脾化湿之力。

  三诊:2021年03月25日

  患者诉大便已可成形,一日2次,已无眩晕、乏力等不适,体温维持在36.3℃左右。

  【按语】

  邹教授指出,泄泻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景岳全书·泄泻》载:“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本病亦属脾胃气机失调,失于运化,升清降浊失常而致之泄泻,若泄泻日久不愈,不仅脾胃受病,而且影响到肝,脾胃虚弱,肝旺乘脾,肝脾同病,以致虚实寒热夹杂。若仅从脾或肝着手,往往难以取效,肝脾同治,方能奏效。

  患者2年前行手术后胆囊缺如,肝胆互为脏腑表里,肝之余气化生胆汁失常,肝木太过,内克脾胃,升降运化失宜,发为“泄泻”,病情迁延不愈,脾虚更甚,运化失健;脾胃一虚,中焦化生营血之力不足,则肝血亏虚,进一步加重肝气横逆,病情迁延不愈而致久泻;脾若不足,则湿从内生,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脾阳不振,厥阴肝风振动内起,挟寒湿之痰上扰清窍,故时时作眩;日久不愈,正气日损,湿瘀互结,而于阳明从热化,故寸脉数,而大便时时急迫,难以自制,终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顽证。治疗上,邹旭教授通过针药结合,以“寒热并调”为法,为患者进行整体治疗。针灸方面,邹旭教授以针刺合谷的方法,清泻阳明,理肠止泻;因久泻往往伤及肾气, 还应加强补肾,治已防变,故针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中药方面,则用乌梅丸温清并用、泄木安土,合用葛根芩连汤升清止泻,兼清大肠之瘀热,再予少许猪苓、泽泻、半夏、苍术等共化寒湿,防风、香附理气调肝,五指毛桃安扶脾土。针药结合,寒温并用,终痼疾得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医学指导:邹旭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