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陈达灿:脾土为枢,顾护后天法治疗小儿丘疹性荨麻疹案

发布日期:2023-03-23 18:16:34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陈达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现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中医皮肤病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皮肤性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8载,擅长诊治过敏性皮肤病、红斑狼疮、性病、毛发病、痤疮等皮肤疑难杂病。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李某,男性,时年6岁。

  患者2022年2月27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头部结节,伴剧烈瘙痒,消退后残留棕褐色色素沉着,稍突起于皮肤,外院就诊后仍有新发丘疹、结节,目前维持口服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激素控制,但病情仍有反复,遂来就诊,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

  首诊证候

  刻诊:全身散见红斑、丘疹结节及抓痕血痂,局部色素沉着,未见糜烂、渗液,四肢头面部多见,色黯淡,可见大量抓痕,局部表皮剥脱、渗血,伴剧烈瘙痒。平素眠可,胃纳不香,便调。舌尖红,苔白滑,脉滑数。

  【辨证论治

  诊断:丘疹性荨麻疹。

  诊断:土风疮。

  辨证:心火脾虚。

  治法:培土清心。

  处方:

  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炒薏苡仁15g、苍术3g、陈皮3g、大枣10g、连翘10g、金银花10g、淡竹叶10g、煅牡蛎15g、甘草3g。

  【随诊过程

  二诊:

  额头、四肢新发丘疹,结痂,瘙痒明显,纳差,眠欠佳,目前使用曲安奈德溶液1-2次/天可控制,上周外感病史,现无发热、咽痛、流清鼻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5月18日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104。

  处方:

  白术10g、茯苓10g、炒薏苡仁15g、陈皮3g、苍术3g、大枣10g、淡竹叶10g、连翘10g、马齿苋10g、煅牡蛎15g、甘草3g、布渣叶10g、前胡10g。

  三诊:

  病史同前,左眼、面部、耳周些许新发红色丘疹,瘙痒较前缓解,眠差,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

  白术10g、茯苓10g、炒薏苡仁15g、陈皮3g、连翘10g、马齿苋10g、淡竹叶10g、珍珠母15g、甘草3g、法半夏7g、夏枯草10g。

  【按语】

  辨证思路:丘疹性荨麻疹,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也可见于成人或老年人。大多数发病主要由蚊子、臭虫、蚤、虱、螨、蠓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临床上以散在风团样丘疹、顶端有小水疱,瘙痒剧烈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属中医“土风疮”、“水疥”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肌腠虚疏,风尘入于皮肤故也”,或因“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虫毒”,“内有食滞,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经验:陈达灿教授认为丘疹性荨麻疹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耐,加之风湿邪毒、昆虫叮咬,虫毒湿热诸邪郁结于肌肤所致。小儿是“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存在卫表不固、脾常不足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明代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故陈达灿教授在治疗小儿皮肤病时尤其重视调理脾胃,治疗时常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等健脾、运脾、消导,并在健脾的基础上配合祛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剂,处方时更充分考虑到小儿口味,选用一些甘淡而不苦寒之品,便于孩子服药。

  陈教授常强调“脾健贵在运不在补”,常常加用健脾祛湿,消积导滞的药物,常用白术、苍术、陈皮行气燥湿,助脾运化;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加用鸡内金、独脚金麦芽等消积导滞,故本案中除用太子生、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外,加用健脾祛湿,消积导滞的药物,如苍术、陈皮行气燥湿,助脾运化;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加用布渣叶、鸡内金等消积导滞。本案患者属脾虚“土不伏火”、心火偏亢之象,故加牡蛎、珍珠母沉降偏亢之心火,同时患者眠不佳,有安神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祛风止痒之功。

 (本案编者:赵琳)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陈达灿教授临床经验集》,陈达灿著,陈达灿教授师承团队整理,2019.03,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