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陈达灿:养阴清热法治疗痤疮案

发布日期:2023-03-20 18:30:27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陈达灿,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原院长、中医皮肤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从事皮肤性病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擅长诊治过敏性皮肤病、红斑狼疮、性病、毛发病、痤疮等皮肤疑难杂病。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关某,男性,时年25岁。

  患者10年前面部起红色丘疹、脓疱,近3月加重,伴有轻微疼痛,于外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前来就诊。

  首诊证候

  刻诊:症见面部皮肤油腻,密集暗红色丘疹,无脓疱。口干口苦,二便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论治

  诊断:痤疮。

  辨证:肺胃热盛、肝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

  处方:

  鱼腥草20g、连翘15g、槐花15g、蒲公英30g、赤芍15g、生地15g、丹参30g、玄参15g、桑叶10g、枇杷叶10g、甘草6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其他治疗:皮损外用三黄洗剂,每日2-3次。

  饮食调护:嘱患者饮食清淡,忌食酒类、辛辣燥热之品,按时作息,避免熬夜、精神紧张。

  【随诊过程

  二诊:

  服前方药一周后,皮损部分开始消退,油性分泌物减少,舌脉同前,上方加丹皮15g,菊花15g,续服14剂。

  三诊:

  服前方半月后,面部无明显油性分泌物,皮损大部分消退,舌微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去槐花,继服7剂。

  四诊:

  服方药又一周后,面部散在暗红色丘疹,无新出皮疹,舌淡红苔薄黄,脉滑。上方加女贞子、旱莲草各20g,继以消痤灵口服液口服调理。

  【按语】

  辨证思路: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青少年期,皮损特点是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多伴皮脂溢出。由于本病所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中医谓之“粉刺”。明代《内经知要》云:“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渣,即粉刺也。若郁而稍重,乃若小疖,其名曰痤”。

  治疗经验:其发病常与素体血热偏盛、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相关,若湿热浊痰阻络,则使病情加重,病势缠绵。痤疮患者除了有肺胃血热的表现外,而且也不乏肾阴不足、冲任失调或相火妄动者,故陈教授又提出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熏蒸头面的痤疮发病机理,对临床施治确有指导意义。其辨证论治关键在于分型,丘疹、脓疱型痤疮以疏风清肺、除湿解毒为主,结节、囊肿、瘢痕型痤疮以除湿化痰、活血散结为主。

  本案患者以皮肤油腻、密布暗红色丘疹、口干口苦为候,为肺胃热盛,循经上蒸所致,早期治则便以清肺胃泄热为主,用药注意避免苦寒伤阴,配合引经药引药上行头面以取效。方以鱼腥草20g、连翘15g、槐花15g、丹皮15g、赤芍15g、生地15g清热凉血。陈教授重用30g蒲公英清热解毒祛湿,《本草纲目》曰蒲公英可补肾,现代研究也表明公英有良好的祛脂作用,此处应用,恰到好处;桑叶杷叶各10g、菊花15g疏风清肺胃之热,同时引药上达头面;久病多瘀,以30g丹参活血祛瘀。本例以辨证论治为纲,循序而进,服方半月则皮损基本消退,后期以补肝肾养阴清热为主,重在治本,以二至丸补肾养阴清热,巩固疗效。

  痤疮易反复发作,与患者内分泌失调相关,精神紧张、压力过大、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甜食、长期熬夜等均导致内分泌紊乱。在治疗的同时,应当十分注意精神情绪、饮食生活的调理,避免熬夜,戒辛辣、刺激、油腻、甜食,放松精神,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挤压粉刺及乱用外用药,面部油腻明显者,应当注意清洁,保持面部干净清洁。

  (本案编者:王靖雯)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陈达灿教授临床经验集》,陈达灿著,陈达灿教授师承团队整理,2019.03,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