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辉,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广东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广东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长期致力于脊柱相关疾病的科研、临床与教学工作,擅长用针灸、腹针、浮针、埋线及康复理疗手段治疗多种痛症及神经系统疾病,尤擅采用龙氏正骨整脊及小针刀疗法治疗多种脊椎相关性疾病,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6部,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2014年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卢桂梅学术经验整理及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等。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梁某,女,时年29岁,首诊日期:2017年4月28日。 缘患者一年前怀孕期间不慎滑倒,腰骶部着地致意外流产,并出现腰骶部剧烈疼痛,曾在外院长期药物治疗,在家中自行腰部热敷,但腰痛症状反复,不能自然受孕。遂来院门诊求诊。 【首诊证候】 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尚可,双目有神,表情自然,形体适中,言语清晰,语声正常,气息平顺,腰骶部疼痛,不能久坐,舌淡红、苔薄白,脉涩。 体格检查:弯腰活动稍受限,腰部肌肉紧张,腰椎侧弯,L5棘突压痛及右侧椎旁肌肉压痛(+)、叩击痛(+);左侧“4”字试验(+),右侧“4”字试验(-);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骶部压痛(+),右侧髂后上棘压痛(-),左侧髂后上棘压痛(+)。 辅助检查:DR示:两侧髂棘不等高;坐骨大孔不等大;腰椎侧弯;L5棘突右偏。 【辨证论治】 患者因不慎滑倒,损伤经络,气滞血瘀,瘀血凝滞于腰骶,阻滞经络气机,经络不通则痛,致腰部疼痛,故发本病。 中医诊断(证型):腰痹病(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1、腰椎小关节紊乱;2、骨盆旋移症。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熟地20g、赤芍20g、威灵仙15g、独活20g、钩藤10g、薏苡仁15g、茯苓10g、党参20g、白术10g、伸筋草10g、桑寄生20g、甘草6g、延胡索10g、鸡血藤15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治脊诊断及治疗】 三步定位诊断: 1、症状:腰骶部反复疼痛。 2、触诊:L5椎旁右侧压痛、叩击痛(+);左侧“4”字试验(+),右侧“4”字试验(-);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骶部压痛(+),右侧髂后上棘压痛(-),左侧髂后上棘压痛(+)。 3、影像学:DR示:两侧髂棘不等高;坐骨大孔不等大;腰椎侧弯;L5棘突右偏。结合三步定位诊断,可明确诊断为:①腰椎小关节紊乱;②骨盆旋移症。病因分型:关节功能紊乱型。 治疗: 1、主治法(和骨法):予以俯卧位摇腿揉腰法使腰骶部及大腿部肌肉充分放松,使用侧卧牵抖冲压法(图一)纠正骨盆旋移,后予以侧卧扳按法纠正L5小关节错位,最后予以俯卧按腰扳腿法纠正腰椎侧弯。 2、辅助法(和筋法、调和气血法):患者触诊时骶部疼痛,对应中医八髎穴,正骨治疗后,选取八髎穴为主穴,予以针灸强刺激,后予肾俞(双)、大肠俞(双)、环跳(双)、委中(双)以电针治疗,配合红外线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功法训练(和正固本法):进行“拱桥”及平板支撑训练,以锻炼核心肌群力量,增强骨盆及腰椎稳定性。(图二) 技术要点:平板支撑训练时,双手靠近身体,勿抬头,保持腰腹臀肌肉收紧,身体呈一直线,保证动作完成度,姿势变形即可停止,以免受伤。 【疗程与疗效】 治疗3次后,患者复诊诉症状好转。半年后随访,得知梁女士腰痛完全消失,更惊喜的是竟然顺利怀孕。 按语: 腰痛病因复杂,若失治、误治,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严重者影响正常孕育功能。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则为“血海”,五脏六腑都依赖它们濡养,而这三条经脉均起于胞中,循行于腰部。胞宫位于腹腔和盆腔之中,肾气足、经络通、气血旺是能正常怀孕的基本条件。因此,如果腰椎或骨盆错位,压迫相关神经,受这些神经控制的生殖系统就会发生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妇科问题,甚至引起不孕。纠正错位的椎体或骨盆,使女士的生殖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因此,当遇到了其他专科常规治疗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考虑是否与脊椎错位等有关。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指导专家:范德辉 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