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辉,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广东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广东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长期致力于脊柱相关疾病的科研、临床与教学工作,擅长用针灸、腹针、浮针、埋线及康复理疗手段治疗多种痛症及神经系统疾病,尤擅采用龙氏正骨整脊及小针刀疗法治疗多种脊椎相关性疾病,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6部,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2014年主持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卢桂梅学术经验整理及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等。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刘某,女,时年48岁,首诊日期:2019年3月26日。 缘患者半年前长时间站立后开始出现双足、双腿酸胀不适,为了减轻痛楚,自行购买了一双可以支撑足弓、减轻足底受力、缓解疲劳的鞋子,不久后足底就开始隐隐作痛,当时未予重视,后疼痛逐渐加重,尤以右足为重。 【首诊证候】 刻下症见:神志清楚,表情痛苦,形体适中,言语清晰,语声正常,气息平顺,右足底疼痛,行走困难,舌淡红,剥落苔,脉沉细。 体格检查:右足底轻微肿胀,皮肤颜色略红,明显压痛点即在跟骨结节前下方,小腿后方沿线肌肉紧张,压痛。 辅助检查:DR示:双侧跟骨可见退行性变,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论治】 因患者年近五旬,肝肾渐亏,精血虚少,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不荣,故发为疼痛。 中医诊断(证型):骨痹病(肝肾不足)。 西医诊断:足底筋膜炎。 治则治法:补益肝肾,舒筋通络。 处方:未予。 【治脊诊断及治疗】 三步定位诊断: 1、症状:右足底疼痛,行走困难。 2、查体:右足底轻微肿胀,皮肤颜色略红,明显压痛点即在跟骨结节前下方,小腿后方沿线肌肉紧张,压痛。 3、影像学:DR示:双侧跟骨可见退行性变,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结合三步定位诊断,可明确诊断为:足底筋膜炎。 治疗: 1、主治法(和筋法):选定痛点,行小针刀松解挛缩的筋膜。 2、辅助法:针刀术后予西乐葆口服,每次1粒,每天2次,口服3天。 3、功法训练(和正固本法):指导患者行以下锻炼:A、腓肠肌拉伸(图一)。腓肠肌是小腿后面浅层的大块肌肉,俗称小腿肚子。患者可以面对一堵墙站立,掌心接触墙面,轻微的支撑身体。将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脚向后退一步,并且将腿伸直,前腿的膝盖弯曲,后脚跟完全接触到地面。如果后脚感觉不到拉伸,就再往后退一点。保持30秒钟,然后休息。每一侧各做3次,每天做两遍即可。B、脚底抓毛巾(图二)。坐在板凳上,两个膝盖弯曲90°,脚底放一条毛巾,脚尖向下,利用脚趾将毛巾抓起,但要防止膝盖或者脚踝的移动。每天做一次,每次坚持3分钟。C、足底按摩(图三)。可用筋膜球或网球,放在足底进行来回滚动以放松足底筋膜。 【疗程与疗效】 治疗1次后症状明显好转。叮嘱患者平素注意站立和行走姿势,选择合适的鞋子。 按语: 足底筋膜炎在祖国传统医学中一般将其归类于“筋伤”“筋痹”之范畴,类属于“跟痛症”,俗称足跟痛。虽足底筋膜炎具体病名并未出现在传统医学,但对其症状、病因、治疗亦有着详细记载。如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被称为“跟踵痛”,在《诸病源候论》中隋朝医家巢元方称其为“脚跟颓”。中医认为,其病因与足太阳经脉的气血盛衰,风、湿、痰、血热等息息相关。针灸治疗是中医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祛湿通络、宣痹止痛的作用。而针刀治疗不仅具有针灸针的特点,还具有西医手术刀的刀刃、方向性的优势,可对粘连组织进行自由切割、剥离、松解,缓解高张力状态,恢复正常生物力学,进而减轻疼痛,且具有创面小、操作安全、简便验廉等优势。此外患者在小针刀治疗的三天后,可选用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等药物进行泡脚,如生姜、艾草、白芍、独活各20克煮水泡脚(一般每天1次,每次约10分钟,连续10天为一疗程),可温阳通络,行气止痛,延缓足底筋膜的退变。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指导专家:范德辉 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