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罗仁:滋阴降火法治疗盗汗案

发布日期:2022-11-18 18:06:40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罗仁 广东省名中医,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内科教研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机构中医肾病专业学科带头人。罗仁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提出“肾炎从肝论治”、“补肾三十法”的学术观点,在肾病、肾虚证、风湿病、痹证、亚健康防治方面有独到之处。曾荣获“全军优秀教师”“全国百名优秀中医健康信使”“广东省教学名师”等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胡某,男,时年26岁,2019年8月15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近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汗出,晨起出现关节麻痛。
【首诊证候】
主诉:夜间汗出伴下肢麻痛1周。
刻下见:口干舌燥,睡眠欠佳,二便调,胃口一般,舌红苔黄脉弦细。
体征及辅助检查:暂无。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盗汗。
证候诊断:阴虚火旺。
西医诊断:多汗症。
辨证分析:患者以夜间汗出为主症,属于中医学“盗汗”范畴。患者素体阴虚,阴精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则导致汗出,阴虚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虚热内蒸,热扰心神,则睡眠欠佳。热结血凝,瘀阻络脉,则关节疼痛,舌红苔黄脉弦细,四诊合参,辨证为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小生六汤加减。
山药30g、党参30g、麦冬15g、炙甘草5g、醋五味子10g、酒茱萸20g、北柴胡15g、黄芩15g、牡丹皮15g、熟地黄20g、煅牡蛎30g、炒酸枣仁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门诊随访。

按语: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也是祛邪外出的一种方式,而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嗜食辛辣、亡血失津等可导致病理性出汗,如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汗出过多容易伤及气血、津液与阳气,且常常互为因果,如汗出耗伤津液,导致阴津亏虚,阴虚火旺又可迫使津液外泄而为汗。盗汗是指睡眠时出汗,而醒来汗出自止,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医学正传》云:“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临证医案指南》曰:“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景岳全书》也认为一般情况下盗汗属于阴虚,还指出收敛止汗之常用药,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五味子、龙骨、牡蛎、小黑豆等。

此患者为阴虚盗汗,故舌红脉弦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的状态,则治以滋阴降火为法,以小生六汤加酸枣仁、牡蛎安神敛汗。小生六汤为罗仁教授经验方,临床应用40余年,由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等组成,乃小柴胡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三方化裁而来,功效补肾调肝,益气敛阴,兼清热袪湿。此方五脏并调,酌情加减可治疗不同病证,如兼有不寐多梦者,加酸枣仁30g、百合30g养心安神;兼有尿频者,加金樱子30g、枸杞子15g固精缩尿,夜尿频者还可加酸枣仁30g,睡眠安稳可帮助减少夜尿次数;兼有多汗者,加煅牡蛎30g敛阴止汗;兼有大便干燥者,加制何首乌30g以润肠通便。此患者阴虚盗汗、睡眠欠佳,则以小生六汤加酸枣仁、牡蛎安神敛汗。自汗、盗汗的共同病机为腠理不固、津液外泄,均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须根、五味子、龙骨、牡蛎、酸枣仁、山茱萸、五倍子等固涩敛汗之品,加强止汗作用。

(本案编者:罗仁、王姝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指导专家:罗仁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