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王烈泉: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案

发布日期:2022-10-28 18:42:08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王烈泉,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第八届党代表、广东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揭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岭南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主任、广东省第七届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第三届揭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学术专长:中医消化性病、老年病防治与临床研究。编著《消化性溃疡》中医专著3部;主持完成科研项目6项,获奖5项;发表论文13篇。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姚某,男,时年15岁,2010年3月11日初诊。

  发病过程:反复受凉后发生哮喘3年,复发3天。以前因受寒发作哮喘多次,发作时喉中啸鸣有声,咳不甚,痰白稀,均经输液及吸入喷雾剂方能控制,但发作次数仍频繁,几乎每一两月有一次较重发作,严重时伴有大汗淋漓。

  【首诊证候】

  症见:哮喘,气促,喉间痰鸣,咳嗽,痰多清稀,鼻塞流涕,不渴,大便软,舌红苔白,脉浮紧而数。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哮病。

  证型:寒哮,外寒里饮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方剂以小青龙汤化裁。 

  桂枝10克、麻黄5克、干姜5克、细辛3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5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5克、苏梗10克。水煎服,3剂,每天一剂,水煎内服。

  【随诊过程】

  二诊:

  服药3剂,咳喘大减,痰量无明显减少,清涕仍多,舌淡滑,脉沉细而弱,此外邪驱散未尽而虚象显露。 

  处方:原方加入黄芪防风以增益气透邪:桂枝10克、麻黄5克、干姜6克、细辛5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5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5克、苏梗10克、黄芪25克、防风10克。水煎内服,5剂,每天一剂。 

  三诊:

  咳喘愈,痰液大减,鼻涕消,精神饭量增加,晨起时偶有吐痰,舌淡润脉细无力。

  处方:兹转扶正固本:桂枝10克、干姜6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5克、五味子5克、白术15克、黄芪3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水煎服,10剂,每两天一剂。 

  随访:至今6月无哮喘发作,今年底有小感冒,咳嗽咽痒有汗,给予3剂桂枝汤加防风紫苏麻黄而愈,未再去医院输液,后续偶以桂枝汤调服,患儿体质明显增强。 

  按语:

  1、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清朝李用粹认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证治汇补》)。2、该患儿从12岁始见哮喘,先天禀赋必虚,受寒后哮喘痰多反复发作,必有沉寒伏痰。3、《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为仲景治疗外寒内饮哮喘之主方,对症用之确有效果。首诊加苏梗以增强宣肺祛寒下气平喘之力,复诊后见咳喘大减,痰量无明显减少,清涕仍多,舌淡滑,脉沉细而弱,此外邪驱散未尽而虚象显露,原方加入黄芪防风以增益气透邪之效,黄芪防风两药,为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益气祛风治疗体虚感冒,实乃玉屏风减白术而成,临床常用。三诊咳喘愈,痰液减,鼻涕消,精神饭量增加,晨起时偶有吐痰,舌淡润脉细无力,说明气虚卫气不足,转扶正固本。去麻黄、干姜、法半夏、炙甘草、五味子,加白术、防风、当归,加重黄芪。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本例首用小青龙汤奏效极速,正符合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小青龙汤证。素体气虚且有水饮,感受外邪,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本例解表与化饮配合,表里双解而奏效极速。方中麻黄、桂枝合用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而且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在加入冬花苏梗以增强宣肺祛寒下气平喘之力,诸药合用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由于素体气虚且有水饮,咳喘平后宜固本以除夙根,原方加入黄芪防风以增益气透邪之效,黄芪防风两药,为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益气祛风治疗体虚感冒,再入白术实乃玉屏风。哮喘实指哮证除哮证夙根重在后期固本,正气盛而邪不可干,阳气足水饮自除,而哮证夙根亦除。

  (本案编者:王敏)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揭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指导专家:揭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王烈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