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胡水勋:丹参饮合化肝煎化裁治肝胃郁热证胃痛病案

发布日期:2022-09-11 09:57:08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胡水勋,广东省名中医,惠来县慈云中医院内一科(广东省中医特色脑病专科)主任,内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共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胡水勋主任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障碍、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吴某,女,时年50岁。

  反复胃脘部隐痛5年余,加重1个月。多年来一直服用“奥美拉唑”,初始服用胃痛可缓解,停药后胃痛又作。多方治疗,效不佳。

  【首诊证候】

  症见:胃脘部隐痛,嗳气反酸,善叹息,烦燥易怒,舌淡苔薄黄燥,脉弦数。

  辅助检查:纤维胃镜示慢性糜烂性胃窦炎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胃痛病。

  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窦炎。

  辨证:肝胃郁热证。

  治则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化肝煎化裁。

  处方:丹参20g、 砂仁10g(后下)、檀香5g(后下)、白芍15g、丹皮10g、 山栀子10g、 香附10g,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胃脘部疼痛稍减轻,但觉胃脘部灼热感,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淡苔薄黄,脉弦数,考虑热久伤阴,上方加麦冬15g、百合30g、枳实10g、炒麦芽10g,再进7剂。

  三诊:

  诉胃区无疼痛和灼热感,饮浓茶时觉胃脘部痞胀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热象已解,上方去丹皮、山栀子,加太子参30g、五指毛桃30g以顾护胃气,再进15剂,诸证消失,病告痊愈。

  按语: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从中医角度讲,本病属中医“胃痛”、“脘痞”、“胃脘痛”、“反酸”、“嘈杂”等范畴。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丹溪心法》云:“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化者不得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表明本病主要是消化系统的传化失常,饮食停滞,水谷不化所致。主要病机为情志郁结,肝气不达,横逆犯胃,胃不降浊,肝胃同病。若失治误治,则气滞化热或久病入络致瘀,邪热盛则阴津伤,瘀血不化则新血不生,病渐转虚。故本病以丹参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止痛;白芍养阴柔肝缓急;香附理气中之血;丹皮、山栀清肝泻热;以百合、麦冬滋养阴津;太子参、五指毛桃补益脾胃。

  (本案编写:胡淼鑫)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惠来县慈云中医院,指导专家:胡水勋 主任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