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礼兴 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针灸康复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带头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常委。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某患者,男,时年53岁,初诊时间:2021年6月15日。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左耳为甚,曾于某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纯音听阈测试提示双耳气导及骨导听力均下降,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5年期间曾于门诊行针灸治疗,但听力改善不明显,遂来诊。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神清,精神一般,双耳听力下降,左耳为甚,自觉耳内有水泡声,无头晕头痛等不适,睡眠一般。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论治】 诊断:耳聋。 辨证:肝火上扰证。 治疗:疏利三焦,清肝泻火。 针灸处方: 1、电针:听会(双)、晕听区(双)、翳风(双)。 2、留针:外关(左)、中渚(左)、太冲(双)。 3、耳穴压豆:内耳、肝、肾、内分泌、缘中。 具体操作:针刺听会穴时先嘱患者张口,用 0.30mm×40mm 针直刺 10mm 后,针尖朝耳道方向再缓慢刺入,进针深度为35~38mm,针后静气守神或稍加捻转以得气,针感可放射至耳底,可在针刺后接电针治疗仪加强刺激。 听会、翳风、晕听区加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舒适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外关、中诸、太冲以提插泻法,每隔10分钟动留针 1 次。隔日针灸1次,2周为1个疗程。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7月1日 针刺2周后,患者自觉听力较前好转,但耳间水泡声变化不明显,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较前明显好转。针灸处方同前,继续治疗。 按语: 本案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因此庄礼兴教授在治疗该病时,强调应深刺听会穴,引气入耳,以疏利经气、引邪气散出,以达到祛病除疴的效果。《针灸大成·席弘赋》曰:“耳聋气痞,听会针。”听会穴位于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系足少阳胆经脉之气“出走耳前”之处。从解剖上看,听会穴处布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而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的下颌支分支,在鼓膜处亦有分布,因此刺激该神经既可通过三叉神经激活听觉传导通路,可改善鼓膜功能。此外,听会穴深层为颞浅动、静脉和面神经丛,针刺听会穴可以调节耳穴区血流变化,改善局部组织细胞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听觉神经修复和再生。庄教授取《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之意,深刺听会穴可加强针感,使气至病所,疗效倍增。 三焦经与耳部关系密切,庄教授擅于选取三焦经的穴位如外关、中渚、翳风,治疗耳鸣耳聋,调畅气机、宣通耳络。首先,三焦经循行过耳,《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庄礼兴教授将局部取穴与循经远道取穴相结合,治疗耳聋效果较好。其次,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全身之气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三焦的调节。《景岳全书·耳证》曰:“耳聋证,总因气闭耳不通。”神经性耳聋的发生常与气机不畅、气郁闭耳密切相关,针刺选穴以三焦经为主,疏泄气机,宣通上下。 此外,庄教授发现此类患者常伴有精神紧张、情志不畅等情况,往往会进一步加重耳聋耳鸣,使本病更加缠绵难愈。因此选取肝经原穴太冲,原穴为脏腑经气聚集之处,太冲乃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之要穴,泻之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配合其余诸穴可使气血通达,耳窍得清。 庄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本病病因复杂,病症多变,治疗上不可拘泥于补益肾气、填补肾精。他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有效的关键因素,强调针刺手法的灵活运用,深刺听会穴可加强针感,气至而效速,且听会穴解剖部位相对安全,疗效确切。 (本案编写:严明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庄礼兴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指导专家:庄礼兴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