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谢少龙:祛瘀化浊 通络止眩法治疗颈椎病案

发布日期:2022-08-12 17:33:03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谢少龙 广东省名中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曾任肇庆市华佗医院院长、端州区人民医院院长、肇庆市中医院副院长。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擅长诊治中医儿科、中医内科杂病。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胡某,女,时年36岁,初诊时间:2018年9月17日。

  多在下午或夜间久站后觉眩晕,少许旋转感,呈一过性,颈项少许僵硬不适,二便正常,睡眠尚可。

  【首诊证候】

  主诉:时有眩晕4天。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舌暗淡苔薄白,脉弦。

  辅助检查:未提供。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眩晕。

  证候诊断:瘀浊痹阻。

  治则:中医治疗以为祛瘀化浊,通络止眩为主治法。

  处方:中药汤剂拟方如下:    

  桑枝30g、葛根30g、僵蚕15g、羌活10g、鸡血藤20g、桑寄30g、天麻15g、何首乌20g、生地黄15g、泽泻20g、甘草5g,共2剂,日一剂,水煎服,分温服。

  并艾灸百会、大椎、双肩井、双涌泉穴。

  【随诊过程】

  复诊:2018年9月19日

  诉眩晕明显减少,身有困倦感。舌脉同前。在前方基础上加白术10g、法夏6g以健脾化痰浊,改善湿困症状。

  按语:

  此病案初诊处方为谢教授的“颈椎病”方。主要由桑枝、葛根、僵蚕、羌活、鸡血藤、桑寄生、茯苓、泽泻、细辛、生地黄组成,根据患者情况辨证加减,治疗颈源性疾病,如肌肉劳损引起的颈肩疼痛、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头晕、神经受压引起的上肢麻痹等症状。这些病症均有循环病因,即中医辨证为瘀浊痹阻、常兼风湿,故谢教授拟“颈椎方”,以方中桑枝、葛根为引经主药,功能祛风通络解肌,改善颈肩及头部血液循环;辅以僵蚕、羌活、鸡血藤、桑寄生,加强祛风通络并养血活血;茯苓、泽泻则健脾利水化浊,可减轻被卡压神经根之水肿;细辛温通止痛;生地黄养阴清热,防止温燥药物引起上火。诸药合用通经络、祛风湿、活血止痛,能明显改善头及颈肩部的供血营养,减轻肌肉僵硬疲劳不适,临床应用疗效较显著。

  颈椎方加减:脾虚痰浊甚者,可加天麻、法夏,即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加强健脾除痰;寒湿甚者,可加艾叶、桂枝温经散寒;若患者平素体质偏热易上火,可去细辛,羌活少量取5-10克,加大生地黄药量至20-30克,并可酌情辅以麦冬、黄芩防止化热;若患者舌红苔黄腻,寒热辨证为热象,湿热痹阻,则去掉方中大辛大热之品,如细辛、羌活,茯苓改土茯苓以清热利湿,可加茵陈、菖蒲以清热利湿、化浊通窍,若兼脉浮阳亢血压高者,可予钩藤、石决明以熄风潜阳。总之,桑枝、葛根、僵蚕、鸡血藤、桑寄生为颈椎病常用药组,行祛风湿、通经络之功,可参考以上辨证灵活加减。

  (本案编写:何利)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肇庆市中医院,指导专家:谢少龙 主任中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