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汉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中医论著3部,主持并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近10项,多次荣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017年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王某,男性,时年78岁,平素体健。 咳嗽咳痰10余天,发热5天。 【首诊证候】 患者神清,精神一般,畏寒发热,阵发性咳嗽,痰少质粘,黄白相间,较难咳出,伴活动后少许气促,伴夜间喉间哮鸣音,心中烦闷,无腹泻,偶有腹胀腹痛,无尿频尿急,口干口苦,胃纳差,睡眠可,大便干结3-4天一行,小便色黄,舌淡暗,苔薄黄微腻,脉弦滑。 【辨证论治】 证候: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处方:柴胡15g、 枳实10g、黄芩10g、姜半夏10g、白芍10g、 大枣10g、生姜6g、苇茎30g、桃仁1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大黄6g,3剂,450ml水煎至200ml,早晚分服。 【随诊过程】 复诊: 患者发热基本缓解,仍有少许咳嗽咳痰,痰色白,少许口干口苦,大便得解,纳较好转,舌淡暗,苔薄,脉弦细。上方减大黄、枳实、加太子参30g,杏仁10g,枳壳15g,茯苓30g,续服5剂。 三诊: 患者神清,精神可,咳嗽咳痰基本缓解,无腹胀腹痛,少许口干,二便正常,舌淡暗,苔薄,脉弦。续以参苓白术散调理2周,1月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按语: 本案少阳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主。咳嗽10天,往来寒热5天、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胃纳差与心中烦闷,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腹部胀满、大便干结3-4天一行、舌苔黄、脉弦滑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故采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方中以柴胡、黄芩解表清热,和解少阳之邪;轻用大黄同煎煮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腹部胀满;姜半夏和胃降逆,配伍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联合苇茎汤以加强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力。二诊时患者热解,大便得通,结合年高体虚,中病即止,减大黄、枳实,加入太子参益气生津,杏仁化痰止咳,枳壳宽胸理气,茯苓健脾化痰;三诊时患者症状基本缓解,续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东莞市中医院,指导专家:叶小汉 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