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汉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中医论著3部,主持并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近10项,多次荣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017年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包某,女性,时年48岁。 睡眠欠佳3月余。 【首诊证候】 3月余前开始出现难入眠,多梦,易醒,醒后难入眠,夜间睡眠时有胸中憋闷感,每晚仅可安眠2-3小时,无心悸气促,偶有头晕头痛,双颞部、后枕部为主,耳有闷塞感,视朦,胃纳可,口苦,无口干,饮水量稍多,二便正常,平素神疲乏力,腰酸膝软,怕冷。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腻,脉沉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失眠。 辨证:心肾不交,血脉瘀阻。 治法:交通心肾,活血通脉。 处方:黄连5克、肉桂5克、炙甘草5克、狗脊15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枳壳15克、生牡蛎30克、首乌藤15克、白芍15克、酸枣仁15克,7剂,450ml水煎至200ml,早晚分服。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易入睡,精神较前好转,仍有多梦,易醒,醒后难入眠,夜间憋闷感较前好转,无头晕头痛,耳有闷塞感,视朦,纳可,无口干口苦,饮水量一般,二便调,腰酸膝软、怕冷较前好转,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脉沉细。 辨证与治法同前。 处方:原方去枳壳15克,加白术10克,鸡血藤30克,7剂。 三诊: 患者睡眠、胸闷症状较前好转,仍视朦,耳部闷塞感,舌暗红,苔薄,脉沉。辨证与治法同前。 处方:黄连改为3克,加石菖蒲10克,14剂。 四诊: 患者夜眠好,能入睡5-6小时,无明显不适,精神较前好转,现每日坚持有氧运动30分钟。 按语: 本案患者以失眠主诉,难入眠,梦多,易醒,醒后难再入眠,考虑心火旺盛,神明不安,难以安睡,夜间胸闷不适,口苦,饮水量多,亦是印证了心火旺盛;患者正值“七七之年”,腰膝酸软、怕冷、神疲乏力,脉沉细是为肾阳亏虚之象,同时目开窍于肝,耳开窍于肾,视朦,耳部堵塞感,考虑肝血亏虚,不能濡养精明,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耳窍,头晕头痛亦为肝肾亏虚,脑窍失养所致。舌暗红,边有瘀斑,结合夜间胸闷不适,考虑存在血脉瘀滞于胸。故辨证为心肾不交,血脉瘀阻。治疗上方选用交泰丸加减,黄连清心火,肉桂引火归元,狗脊温阳补肾,丹参活血调经,川芎行气活血,枳壳宽胸理气,牡蛎、白芍敛阴潜阳,酸枣仁养心安神,首乌藤交通心肾,炙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睡眠好转,胸闷、腰酸细软、怕冷症状较前好转,考虑方向正确,仍有梦多,易醒,视朦,耳部堵塞感,故去枳壳,加入鸡血藤养血和血,白术益气健脾;三诊时睡眠已经明显好转,仍有视朦,耳部堵塞感,故减黄连量,加用石菖蒲走上焦,开窍又能宁心安神。 叶主任指出本案患者失眠,但同时存在口苦,饮水量多,腰酸膝软,怕冷等矛盾症状。故是一个寒热错杂的证型,肾阳亏虚不能蒸腾肾阴上滋心阴,心阴亏虚,所致心阳过亢,导致心神不安故致失眠。所以方中用了交泰丸加减,患者失眠及其他兼症能得到慢慢改善。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东莞市中医院,指导专家:叶小汉 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