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叶小汉:软坚散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发布日期:2022-06-20 18:03:06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叶小汉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医疑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顽固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复杂心律失常等方面经验丰富。国内首次提出运用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创新性理论,根据该理论研发的新药心脉康片广泛运用于临床,效果显著。国内率先提出慢性心衰病“从肺论治”,由此产生的心康方疗效显著。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中医论著3部,主持并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近10项,多次荣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于2012年获得东莞市五一劳动奖章及广东省基层优秀中医工作者,2016年获得南粤最美中医称号。2017年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广东省名中医称号,2018年获得东莞市“最美医生”称号。2019年获得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科技领军人才称号。2020年获得岭南名医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周某,男性,时年66岁。

  患者1月余前于久坐28小时后出现双下肢疼痛,呈阵发性,活动后明显,并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双下肢浮肿,以足背、足踝、胫前为主,呈凹陷性,局部肤温升高,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气促,无发热咳嗽等,曾至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考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坏疽”,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遂予药物保守治疗(具体不详),经治疗后右下肢浮肿消退,左下肢浮肿未见明显好转,并逐渐出现皮肤瘀暗,下肢肿痛逐渐加重。遂至我院就诊。辅助检查:外院下肢CTV检查结果提示:考虑右侧髂内动脉、右侧股动脉、左侧股动脉、左侧股深动脉及多发分支闭塞,周围未见明显侧枝循环形成;2.左侧股静脉闭塞;右侧股静脉充盈欠缺。

  【首诊证候】

  体查:双下肢皮肤瘀暗(左侧明显),未扪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左下肢足背、足踝凹陷性浮肿,肤温稍高,未见张力性水泡。舌暗红,苔黄,脉滑。

  辅助检查:东莞市人民医院下肢CTV检查结果提示:考虑右侧髂内动脉、右侧股动脉、左侧股动脉、左侧股深动脉及多发分支闭塞,周围未见明显侧枝循环形成;2.左侧股静脉闭塞;右侧股静脉充盈欠缺。

  【辨证论治

  证型:瘀闭阻,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祛瘀。

  处方:苍术15克,黄柏15克,桂枝15克,威灵仙12克,防己15克,羌活12克,红花15克,川芎12克,桃仁15克,龙胆12克。

  配合西药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循环,调脂稳斑及中成药:心脉康 0.75g  tid。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左下肢疼痛,活动受限,伴双下肢麻木,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稍腻。脉滑。

  证型:脾虚湿盛,痰瘀交结。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软坚散瘀。

  处方:姜厚朴10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熟党参30克,石菖蒲10克,莪术10克,三棱10克,地龙10克,山楂15克,土鳖10克,炒麦芽30克,炙甘草5克。

  配合西药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循环,调脂稳斑及中成药:心脉康 0.75  tid。

  三诊:

  患者精神良好,左下肢疼痛较前明显减轻,以晨起及夜间左足底明显,右下肢无不适,伴双下肢麻木,左侧为主,较前好转,左足部轻度肿胀。舌暗红,苔白。脉滑。

  证型:痰瘀交结。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鳖甲30克,莪术10克,三棱10克,地龙10克,石菖蒲10克,土鳖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荔枝核30克,蜈蚣3条,甘草10克,独活10克。

  配合西药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循环,调脂稳斑及中成药:心脉康 0.75  tid。

  四诊:

  现症见:患者左足背及足底仍有少许疼痛,以晨起及夜间明显,右下肢足背部疼痛不适,伴左足部轻度麻木,左足部未见明显肿胀。舌暗红,苔厚黄。脉弦滑。辅助检查:4月20日复查双下肢动脉CTA:双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见硬化斑块及附壁血栓形成,相应管腔轻度狭窄;双侧股浅动脉-腘动脉闭塞;双侧胫前动脉、腓动脉远端闭塞。5月25日复查双侧下肢动静脉彩超:左侧股总动脉远段及股深动脉近段、双侧股浅、腘动脉血栓复查:双侧股浅远段及双侧腘动脉部分再通;左侧股总、股浅静脉远段大部分再通畅。双侧胫后、腓静脉血栓复查:部分再通(较前稍改善)双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余双下肢静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

  证型:痰瘀交结。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鳖甲30克,莪术10克,三棱10克,地龙10克,石菖蒲10克,土鳖10克,桃仁10克,全虫5克,蜈蚣3条,甘草10克,独活10克。

  配合西药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循环,调脂稳斑及中成药:心脉康 0.75  tid。

  五诊:

  现症见:诉左足麻木,无疼痛,双足未见明显肿胀,左下肢皮肤瘀暗较前明显好转。舌暗红,苔黄。脉滑。辅助检查:5月29日,复查双下肢动脉CTA:双侧股浅动脉闭塞,其余双下肢动脉多发节段性狭窄并硬化斑块形成。

  证型:痰瘀交结。

  治法: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鳖甲30克,莪术10克,三棱10克,桃仁10克,地龙10克,蜈蚣3条,鸡血藤30克,延胡索10克,甘草5克。

  配合西药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循环,调脂稳斑及中成药:心脉康 0.75  tid。

  按语:

  一诊当时根据患者症状:下肢肿痛,肤温升高,皮肤瘀黑,考虑诊断属于痹症范畴,结合大便质硬,舌暗红,苔黄,脉滑,考虑为湿热瘀下注所致,予化痰通络,清热化湿为法,二妙丸加减:苍术、黄柏两药相合,共奏清热化湿,通痹止痛之效,加用威灵仙、防己、羌活祛风湿,通络止痛,以及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缘患者热象较重,加用龙胆清泻肝胆相火。

  二诊缘应用清热燥湿,活血通络之法后效果不甚明显,叶师提出,现代影像检测手段提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病在血脉,有形可征,患者病有定处,痛有定位,基本病机确为痰瘀闭阻,但痰瘀作为病理产物,交结日久易形成积块,故属于“积证”范畴,并且病在血脉,叶师提出此病为脉络积,并予修正诊断为积证(脉络积-痰瘀闭阻);再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理论,采用软坚散结法来治之,故予调整治法为健脾化湿、软坚散结,以平胃散加减,厚朴、苍术、姜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散结,党参健脾益气,三棱、莪术、土鳖虫破血逐瘀,软坚散结,山楂活血化瘀,石菖蒲豁痰化浊,炒麦芽防软坚散结力过强而伤脾胃,炙甘草调和诸药。


  三诊经近1月健脾化湿、软坚散结法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考虑治疗方向正确;但仍有夜间下肢疼痛甚,双下肢麻木症状,考虑为痰瘀闭阻血脉,致血不荣肌导致麻木疼痛,故可增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力,叶师仿鳖甲煎丸“缓消缓散”之意,以鳖甲为主药,软坚散结,辅以莪术、三棱破血消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运用大队虫类搜风剔透之品:蜈蚣、地龙化经络之痰,通经止痛,荔枝核辛行苦泄温通,散结止痛,石菖蒲豁痰化浊,独活祛风湿强筋骨,善除下肢痹痛,甘草调和诸药。

  四诊双下肢麻木较前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减荔枝核,加全蝎加强化痰活络止痛之力。

  按:现患者无明显疼痛,主要以麻木为主,叶师指出治疗脉络积这种病,如同清洁沟渠一般,一方面:想办法将淤积的垃圾清走,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痰通络等方法,另一方面,如同古诗中提到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补益气血,使得气血流通,痰瘀等病理产物不易再次堆积,才能营养四肢百骸,所以到后期,活血化痰的药物可适当减量,加用鸡血藤达到和血通络的作用。

  本案患者本可以得到更多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如手术等,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未能如愿,于中西医治疗下效果显著,证明中医大有作为。叶师指出治病如同抽丝剥茧一样,需要耐心,也需要根据患者服药之后的反应来不断地思考,适当地改变诊疗思路,如同此例患者,刚来的时候症状与湿热下注所致痹症非常吻合,但是治疗效果欠佳;可能单纯地清热化湿,活血化痰的方法力度不够,换一种思路,从脉络积理论认识与治疗,症状有所改善,证明方向走对了,那患者的症状改善的程度相对较轻,是否需要加强行气破血之力呢?故加入了虫类搜剔通络之品后症状明显改善;到后期疼痛症状基本缓解,但仍有麻木不适。考虑到“天人合一”,联想到日常生活中清洁沟渠,将我们的血管比作沟渠,如缺乏清水冲刷易致泥沙淤积,判断肢体麻木为气血不荣血脉、肌肤所致,继而加用补血之品。如此不断地完善诊疗思路,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东莞市中医院,指导专家:叶小汉 主任中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