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黄笑芝:滋阴益胃 和中止痛法治疗胃痛案

发布日期:2022-04-26 17:52:35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黄笑芝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任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中医学会理事 、广州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科学会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专家人才库专家。2007、2008年广东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评委,2009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中医 ,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参与和指导多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陈某,女性,时年39岁,2017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痛,多于餐后3小时出现,曾在外院查胃镜示:十二指肠溃疡,经制酸等治疗(具体不详)后病情好转,但仍时有反复。一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上腹痛再发,伴口干,烦躁。胃纳差。大便干结,2日1次。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上腹痛1年,再发1周。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舌红少津,脉细数。神志清,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腹部未扪及包块。

  辅助检查:暂无。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胃痛。

  证属:胃阴亏虚。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溃疡。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处方:自拟养阴益胃汤。

  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玉竹10g、太子参10g、陈皮10g、延胡索10g、炙甘草5g,共7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复诊:

  服用7剂后,患者症状好转,继续予上方7剂治疗。

  按语:本案例患者由于胃阴亏虚,导致腹痛,口干,烦躁,胃纳差,大便干结等症状,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自拟养阴益胃汤。方中生地、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太子参、沙参、玉竹为臣,益气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陈皮、延胡索为佐,行气止痛。炙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心得体会:自拟养阴益胃汤是由古方益胃汤加减而成,具有养阴益胃之功效。主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

  指导老师评语:使用养阴益胃汤治疗胃痛时,临床应用以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辨证要点。注意随证加减,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手;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可酌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芦根清胃泄热;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萸肉、玄参、丹皮滋补肝肾。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鸡内金、神曲以理气消食。

  (本案编写:郑诗凯、黄笑芝)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指导专家:黄笑芝主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