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黄笑芝:当归四逆汤治疗痹证验案四则

发布日期:2022-04-15 09:24:06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黄笑芝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任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中医学会理事 、广州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科学会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专家人才库专家。2007、2008年广东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评委,2009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中医 ,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参与和指导多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甘草、木通、大枣组成。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笔者根据辨证,临床运用本方治疗血虚寒凝,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诸痹证,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案例一:痛痹(痛风性关节炎

  【基本资料】

  黄某,男性,时年72岁,2003年5月16日初诊。

  患痛风性关节炎3年,以双侧髁关节肿痛为主,常因天气变化或食海鲜而诱发,夜间疼痛发作,彻夜难眠。以消炎止痛药治疗可缓解一时。近日发作服药未能缓解,转中医诊治。

  首诊证候

  诊见:双侧外髁关节肿痛,步履艰难,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紧。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痛痹。

  证属:寒湿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痹。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2g,桂枝、白芍、细辛、通草、五加皮、防己、两面针、制川乌、制草乌各10g,川木瓜、黑老虎各15g。每天1剂,水煎服。共7剂。

  【随诊过程

  二诊:5月23日

  服药后关节肿痛逐渐减轻,疼痛缓解,方药对症,效不更方,照方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病未再发。

  【按语】

  本例患者年老而素体阳虚,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寒凝更甚。治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更加五加皮、防己、两面针、制川乌、制草乌、川木瓜、黑老虎以加强痹通络,散寒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之力而收功。

  案例二:膝痹(膝关节退行性变

  【基本资料】

  何某,女性,时年50岁,2003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近1个多月来因膝关节肿痛致下蹲困难,活动受限而来就诊。

  首诊证候

  诊见:形体肥胖,膝关节肿痛,触之冰冷,畏寒怕风,尤其怕空调,夜间痛甚,行动困难,伴有月经紊乱,易汗出,失眠,疲劳乏力,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X光摄片示:右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膝痹。

  证属:寒邪闭阻,筋脉瘀滞。

  治法:温经散寒,舒筋通络。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桂枝、通草、川椒、川牛膝、仙茅、独活、淫羊藿叶、炙甘草各10g,细辛6g,威灵仙15g,鸡血藤30g,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复渣再煎,热熏外洗关节,每次半小时,每天1次。共7剂。

  【随诊过程

  二诊:11月14日

  服药后膝关节肿痛逐渐减轻,知药已中的,效不更方,照原方再内服、外洗7剂,以巩固疗效。并嘱患者要注意锻炼身体,适当减轻体重,以防复发。

  【按语】

  本例患者为更年期妇女,由于内分泌及钙磷代谢紊乱,容易使膝关节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加之患者体形肥胖,更易增加膝关节损伤的机会。患者正值绝经期,肾虚骨弱,素体胖形寒,寒凝关节,筋脉瘀滞,血脉不通,故而膝关节痹痛,畏冷,治以当归四逆汤加川椒温经散寒;以川牛膝、仙茅、独活、淫羊藿叶、威灵仙、鸡血藤舒筋通络,使寒邪散,筋脉通,则关节痹痛可愈。

  案例三:肌痹(糖尿病末梢神经痛

  【基本资料】

  柳某,男性,时年78岁。

  2003年4月7日由家人扶来我科就诊。患糖尿病10多年,用胰岛素治疗尚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肝肾功能正常。近月来全身肌肉疼痛,经降糖、消炎止痛等治疗,症状未减,要求中医治疗。

  首诊证候

  诊见:形体消瘦,气短乏力,四肢不温,全身肌肉疼痛,伴胃脘胀闷,不思饮食,食后恶心欲吐,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肌痹。

  证属:寒凝经脉,饮宿中焦。

  治法:温经通脉,散寒化饮。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12g,桂枝、白芍、通草、吴茱萸、法半夏、砂仁(后下)、白术各10g,党参30g,茯苓15g,干姜6g,细辛、甘草各5g,生姜4片。每天1剂,水煎服。共7剂。

  【随诊过程

  二诊:4月14日

  服上药后胃脘胀闷,食后欲吐缓解,每餐能进食小半碗稀饭,但肌肉疼痛未有减轻,此寒饮初去,上方去砂仁、法半夏,加桑寄生15g,鸡血藤30g以加强养血通脉之功。再服7剂。

  三诊:4日23日

  服上方后胃纳已馨,肌肉疼痛渐减,四末温,惟大便难,此寒邪渐散,阳气初复,经脉已通,肾虚肠枯之象,照上方去吴茱萸、白术、生姜,加肉苁蓉、火麻仁、枳壳各10g。再服7剂,症解脉和。

  【按语】

  本例患者年老体弱患糖尿病多年,素体阳虚血弱,中阳不运,复感寒邪,寒凝经脉,饮宿中焦,故见全身肌肉疼痛,胃脘胀闷,恶心欲吐之症。治当温经通脉,散寒化饮,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之。方以当归、桂枝、白芍、通草、细辛养血温经,散寒通脉;以吴茶萸、法半夏、砂仁、白术、党参、茯苓、干姜、甘草、生姜温中散寒,和胃化饮。如此则阳复寒散,脉通胃和,肌肉疼痛诸症尽已。

  案例四:眩晕(颈椎病

  【基本资料】

  杨某,男性,时年65岁,2003年2月10日初诊。

  患者经常眩晕,反复发作2年多,发作时伴有汗出、恶心、四肢不温等症,无高血压病史。颈椎X线提示:C₄、C₇骨质增生,C₅~G₄椎管狭窄。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曾在某医院骨外科按颈椎病治疗使用改善脑供血药物疗效不明显,转中医治疗。

  首诊证候

  诊见:头晕目眩,恶心,多汗,畏寒肢冷,手足麻痹,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眩晕。

  证属:血虚寒凝,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养血、散寒通络。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12g,桂枝、白芍、通草、川芎、炙甘草各10g,细辛5g,鸡血藤30g,大枣5枚。每天1剂,水煎服。共7剂。

  【随诊过程

  二诊:2月17日

  服药后眩晕发作减少,但仍有四肢不温,手足麻痹。药已对症,效不更方,再服7剂。

  三诊:2月15日

  眩晕消失,四肢不温、手足麻痹逐渐减轻,嘱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病未再发。

  【按语】

  患者平素血虚体弱,易感寒邪,寒凝血滞,脑失濡养则头晕目眩;血脉运行不畅,经络不通则四肢不温、手足麻痹。治用当归四逆汤加味,以当归、鸡血藤、白芍、川芎、大枣活血养血;桂枝、细辛、通草散寒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寒邪驱散,阳气通达,血脉通畅,则眩晕肢冷、手足麻痹诸症尽失。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作者:黄笑芝 主任中医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