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药服务 > 名院名科名家

【以案说医】王伯章:竹叶石膏汤加减治外感后低热不退案

发布日期:2022-04-01 18:03:25 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图片

  图片

  ▲王伯章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第三批国家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湛江市中医药学会荣誉会长、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誉会长。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暨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林某,男性,时年32岁。

  患者1个月前因受凉感冒发热(体温39.2℃),咳嗽,流涕,服用中西药后症状减轻,高热、咳嗽、流涕消失。但不久又出现低热,至今已20多天,低热以下午为甚,热时头痛、汗出、口干、尿黄、胃纳差、睡眠欠佳,大但正常,无恶风,无咳嗽、咳痰,舌质稍红苔白少,脉细数,服用多种抗生素均无效。

  首诊证候

  辅助检查:血常规、胸片均正常。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外感后余邪留滞,气阴两伤。

  治法:投予竹叶石膏汤加减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处方:

  党参10g,竹叶5g,石膏20g,法半夏5g,炙甘草3g,谷芽10g,麦冬12g,甘菊10g,桔梗10g,知母6g,生地黄12g,通草5g,灯心草1g。

  【随诊过程

  复诊

  上方服用6剂后,患者低热基本消失,胃纳好转,但觉咽喉不适,睡眠欠佳,舌尖红苔白少,脉细数。考虑虚火上循咽喉,施以滋阴降火、安神利咽之法,予导赤散加味。

  处方:生地黄15g,通草5g,竹叶5g,甘菊10g,甘草6g,灯心草1g,牛膝10g,女贞子15g,绵茵陈20g,夏枯草10g,党参15g,薄荷3g(后下),桔梗10g。

  上方服用3剂后,诸症消失。

  【按语】

  本例低热不退案起病于外感之后,由于治疗不恰当,导致余邪不清,热邪留滞体内,气阴两伤。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低热迁延不退,出汗而不解;虚火上犯清阳,则头痛;胃阴不足,则胃纳差;虚热内扰心神,故睡眠欠佳;阴液亏损则口干;舌质稍红苔白少,脉细数是虚热之象。《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曰:“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在临床应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本方。而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本方是从白虎加人参汤变化而成的一首方剂。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滋阴清热,增强竹叶、石膏清热之力;党参益气;麦冬养阴;甘菊除清阳之火;法半夏降逆止呕;谷芽醒脾消食;配以导赤散清心利尿,使热从尿出;炙甘草和中。诸药相伍,使热清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和调。余邪已清,低热已退,但尚有少许虚火上循咽喉,故施以滋阴降火、安神利咽之法,予导赤散加味以善后,诸症得愈。

  (本案编写:王伯章 黄泽辉)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医临证指南:临床思维学导论》,王伯章著,2017.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