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光东 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深圳市首届“十大杏林名医”,深圳市首届卫生健康十大杰出贡献奖,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政府津贴专家。国家区域(华南)中医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肝病华南区域联盟理事长,广东省中医重点肝病专科协作组组长,国家重点中医肝病专科(卫生部)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胆病重点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肝病研究所所长。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廖某,男性,1989年2月出生。2018年2月21日初诊。 患者近期工作劳累,1周前熬夜后出现心悸不适,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自觉疲乏,自觉心律不齐,怕冷,胃纳可,睡眠差,大便干,小便调。 首诊证候 主诉:心悸间作1周。 既往史:慢乙肝病史20余年。 过敏史:未发现。 体格检查:舌淡暗苔薄黄,脉结代弦细。 辅助检查:2017年5月15日乙肝五项定量;HBsAg;2448.86IU/ml,Anti-Hbe 0.01S/CO,Anti-HB10.65 S/CO;HBV-DNA 3.29×10^5;ALT 56.4 U/L。 【辨证论治】 诊断:心悸。 证候诊断:心脉失养。 辨证分析:患者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加之劳累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处方: 炙甘草汤加减,方药:炙甘草10g,干姜5g,生地黄20g,麦冬20g,陈皮10g,火麻仁15g,大枣10g,炒僵蚕15g,叶下珠30g,虎杖15g,炒白芍15g,太子参15g,水煎服,14剂。 【随诊过程】 二诊: 2周后复诊患者自觉早搏明显改善,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继用上方。 三诊: 2周后三诊,患者自觉无明显早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停用上方。 【按语】 本患者为青年男性,有乙肝小三阳病史,此次在工作劳累后出现心悸不适,就诊时脉象为明显的结代脉,脉偏弦细。诊断为心悸。心悸的基本证候特点是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常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其脉象表现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以结脉、代脉、促脉、涩脉为常见。心悸失治、误治,可以出现变证,因此临床上应尤为重视。 针对该患者劳累过度、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所导致的心悸,选用炙甘草汤加减化裁。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气血阴阳俱虚证的代表方。原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药,滋阴养血。臣以炙甘草益气养心,麦冬滋养心阴,桂枝温通心阳,可与地黄相伍,可收气血阴阳并补之效。佐以人参补中益气,阿胶滋阴养血,麻仁滋阴润燥,大枣益气养血,生姜辛温,具有宣通之性,合桂枝以温通阳气、和气血。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旺而心脉通,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定悸复脉。该患者舌淡暗苔薄黄,稍有热象,故原方去桂枝以免过于温燥,因医院药房无生姜改用干姜。结合患者慢乙肝病史,童教授予加用炒僵蚕、叶下珠、虎杖、白芍清热解毒、活血养肝、抗病毒。患者服用2周后症状等到明显改善。 炙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以《千金翼》炙甘草汤论述,“治虚劳不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以《外台》炙甘草汤论述,“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该方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组成,诸药合用,补气养血,调和阴阳。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炙甘草汤可能是作用于离子通道产生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可以保护心肌、延缓心肌重构。炙甘草汤重用生地黄,佐以阿胶、麦冬,滋阴养血力量强;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炙甘草汤可以促进造血功能造血。另外炙甘草汤还可以改善化疗患者的症状,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正如同我们病例中这位青年男性,目前已有研究将关注度放在亚健康状态的慢性疲劳综合征上,发现炙甘草汤可以改善动物模型的疲劳症状。■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深圳市中医院,作者:童光东 主任中医师】